吃豆腐有害處?
討論:
每人每天蛋白質確實不宜過多
一餐吃半斤雞(300公克) 或豬排 或 牛排/魚排 等於兩天之魚肉蛋奶豆份量都吃光了!
如果不吃魚肉蛋奶,只吃豆類
一天約只能吃一杯豆漿,一塊豆皮,一塊中等豆干,一塊豆腐(100克傳統豆腐或200克盒裝豆腐),一小把黃豆
換句話說:
不吃其他豆類.只吃烤乾黃豆100克(其他豆類允許多量)等於50公斤體重每天吃蛋白質分量
不吃其他豆類.只吃毛豆(不帶殼)300克 等於50公斤體重每天吃蛋白質分量
不吃其他豆類.只吃5塊豆皮或5小杯200CC豆漿 等於50公斤體重每天吃蛋白質分量
以75KG男子而言,當然不可能一天吃8塊豆腐而超量,但有可能吃太多豆皮/豆干/黃豆等高蛋白零嘴而過量
不過豆類吃多,頂多蛋白質吃過量,
不像魚肉蛋奶吃多,不僅蛋白質吃過量,還吃下更多倍農藥/抗生素/毒物殘留
所以勇奪北京奧運8金之美國飛魚選手,每天吃5個蛋必須由有機農莊生產以免藥檢與身體出問題
欣聞齋藥:
牛肉蛋白質含量20%雞肉23%瘦豬肉29%...
#1.
美國食品協會ADA建議:每天蛋白質攝取量約為每公斤體重×0.8克,50公斤體重每天吃40克蛋白質就好。也就是5份蛋白質,
國民營養調查國人蛋白質平均攝取量,
男性成人每天83公克,女性62公克。(也就是多50%)
肉類 14.5公克 (豬肉14.5公克 雞肉6公克 牛肉1.5公克)
米麵麥 18.3公克 (米類13.7公克 麥麵類4.6公克)
魚類 11.1公克
黃豆類 7.1公克
蔬菜類 3.8公克
蛋類 3.6公克
乳品類 2.7公克
調味料類2.6公克
#2.
衛生署訂定之蛋白質建議攝取量
年齡 男性 女性
0 月~ 2.4/公斤體重 2.4/公斤體重
3 月~ 2.2/公斤體重 2.2/公斤體重
6 月~ 2.0/公斤體重 2.0/公斤體重
9 月~ 1.7/公斤體重 1.7/公斤體重
1 歲~ 20 20
4 歲~ 30 30
7 歲~ 40 40
10 歲~ 50 50
13 歲~ 65 60
16 歲~ 70 55
19 歲~ 60 50
31 歲~ 56 48
51 歲~ 54 47
71 歲~ 58 50
魚肉豆蛋類:每天4份,每份:肉或家禽或魚類一兩(約30公克)或豆腐一塊(100公克)或豆漿
#3.
網路追追追/吃豆腐 小心你不知道的五大害處?(2008/08/29)
吃豆腐有害處? 追追追小組/調查報導
http://www.nownews.com/2008/08/29/91-2325332.htm
你喜歡吃麻婆豆腐,還是清蒸臭豆腐?不管哪種豆腐,
網路傳言指出只要吃太多,就會促使動脈硬化形成、消化不良,甚至腎功能衰退等症狀。生活中充滿豆腐,如果吃太多,真的會生病嗎?
看原信:豆腐對身體有五大壞處
原信指出豆腐吃太多會有五大壞處,這些壞處是真有其事或虛構?以下我們逐一解析。
1. 促使腎功能衰退?
看完原信說的五大壞處,靜宜大學食品營養系王銘富教授:不只「腎功能衰退」,其他幾種壞處致病關鍵,都是豆腐含量豐富「蛋白質」!
為什麼說是蛋白質呢?先來看看第41期肝病防治會刊,會刊中寫到,蛋白質代謝過程會產生以下物質:
蛋白質→(腸道)→氨基酸→(大腸)→氨氣,有毒→(肝臟)→尿素→(腎臟)→排出
(註:未被利用的氨基酸才會被送到大腸,變成氨氣)
其中氨氣具有毒性,因此送到肝臟解毒後,轉化為尿素,再從腎臟排出體外;當豆腐吃太多,蛋白質攝取較多時,體內的尿素也會增加,
腎臟負擔也相對較大。
王教授:原信說的腎功能衰退,可能是在腎臟長期負擔大的情況下所引發,但除了豆腐,雞肉、豬肉、牛肉等食物蛋白質含量,
比起豆腐更高、更豐富,過量攝取也會導致腎臟負擔過大。
彰基營養系主任蔡玲貞營養師:無論腎功能是否正常,長期吃含高蛋白食物,包括吃很多豆腐,對腎臟都是一個很大負擔;
不會因為只吃豆腐就會造成腎功能衰退
衛生署食品資訊網:蛋白質攝取太多,則含氮廢棄物增加,因而增加腎臟的負荷
影響腎臟負擔量的重點不在於「豆腐」,而是「高蛋白食物」,諸如奶、蛋、魚、肉類食品如果吃太多,都會加重腎臟負擔。
除了腎臟,第一線負責解毒的肝臟,受的傷害可能更大!
王銘富教授:長期受損下來,肝腎功能將會逐漸衰退,因此蛋白質攝取要是過量,過與不及都不好
2. 引起消化不良?
原信表示一次食用過多豆腐,攝入過多蛋白質,容易引起蛋白質消化不良以及阻礙鐵質吸收。
蔡玲貞營養師:很多人吃豆類食物會脹氣,因為缺少分解豆類多醣類的酵素,使得吃入豆類後會被腸內菌發酵分解,產生氣體而有飽脹感;
但黃豆經過浸泡,且磨漿加熱製成豆腐,該物質經熱處理即破壞,對國人一般的料理方式不會造成影響,不易造成消化不良問題。
如果還是怕消化不良,蔡營養師:可以慢慢增加豆類的進食次數和份量,身體會逐漸適應,此種不舒服會緩解;記得一次也不要吃太多
在飲食上的配合,需要喝足開水,因為黃豆纖維量高,能協助在腸胃道處理纖維。
抑制鐵質吸收的部分,王銘富教授:目前未看到相關研究不太清楚,但茶、咖啡等飲料含有單寧酸,會抑制鐵質吸收,建議大家用餐後間隔一段時間再飲用。
3. 促使動脈硬化形成?
「半胱氨酸」是原信指稱「促使動脈硬化形成」的主因,彰基蔡玲貞營養師:半胱氨酸Homocysteine造成動脈硬化的機轉雖不很清楚,
一般認為半胱氨酸會造成內皮細胞的損傷、抑制內皮細胞生長、促進平滑肌細胞增生及血小板凝集,使血管內壁損傷,
造成血栓及血管硬化。
蔡玲貞:研究發現,血中半胱氨酸濃度較高的人,發生心臟血管疾病的機會是正常者2倍;心臟血管疾病患者血中半胱氨酸濃度異常者
,其死亡率是正常者的6倍。這麼可怕的半胱氨酸,真的是從豆腐來的嗎?
王富銘教授:蛋白質在代謝的過程中,需要維生素B群(如B6、B12、葉酸)代謝出「含硫氨基酸」,如缺乏維生素B6,代謝不出含硫氨基酸
,就會變成「半胱氨酸」。蔡玲貞營養師:半胱氨酸來源是甲硫氨酸,從飲食蛋白質攝取氨基酸,只要是蛋白質食物都含有甲硫氨酸
因此只要是蛋白質食物,代謝時如果缺乏維生素B6、B12,就會產生半胱氨酸。
王銘富教授:大豆的含硫氨基酸比起肉類反而很低,所以吃豆腐比起吃肉,同樣缺乏維生素B群的狀況下,代謝出半胱氨酸的機率低很多。
且國家網路醫院提到「葉酸、維生素B1、B2、B6、B12等營養素,可避免血中半胱氨酸過高,降低中風危險性,進而降低血管性硬化失智發生
補充足夠的維生素B群及葉酸,就不必擔心蛋白質變成半胱氨酸,
蔡玲貞營養師:吃豆腐會造成動脈硬化形成是不對的說法,應該說適量的吃豆製品類對預防動脈硬化是有幫助的
參見:國家網路醫院
4. 導致碘缺乏?
王銘富教授:若長期過量蛋白質的偏差飲食習慣下,鈣質倒是會流失,
衛生署食品資訊網:蛋白質代謝後所產生的一些酸性物質會與鈣結合而排出,因而造成鈣的排泄增加
不論會流失何種營養素,過量攝取蛋白質就是對人體不好、要盡量避免。
5. 促使痛風發作?
高嘌呤食物容易促使痛風發作,豆腐也是嗎?
蔡玲貞營養師:黃豆因含豐富蛋白質屬含中量嘌呤Purine食物(高量嘌呤食物為動物內臟,肉湯汁等),痛風或尿酸偏高患者直接食用
黃豆時不宜過多。王銘富教授也表示認同。
蔡玲貞營養師:豆漿、豆腐、豆乾等食品,製作過程,加入大量水稀釋,故嘌呤之含量很低,對痛風患者影響不大,
不似濃肉汁、高湯等高嘌呤食物的影響。且黃豆蛋白中含有寡糖,對消化能力較差的人,具有改善腸內細菌的作用。
從上面五個問題的回覆來看,不難發現問題都出在「蛋白質」而非「豆腐」身上,而且蛋白質比豆腐高的食物,包括牛肉、豬肉、奶類等等,
比比皆是,換句話說,不只吃豆腐,只要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吃過量,都可能會有上述幾大害處發生。
採訪過程中,王銘富教授不斷強調,這些害處僅在「過量蛋白質」的情況下成立,若以一般人吃飯配個幾塊豆腐,偶爾吃一點、
不過量的吃法,其實不用擔心豆腐導致生病的問題,大家要擔心的,反而是蛋白質含量更高的肉類攝取量不要過多。
他並以幾年前台灣流行吃山藥,有婦人將山藥當飯吃導致陰道出血等毛病的新聞為例,表示任何食品攝取過與不及都不好,
同樣的豆腐也不能當飯吃。
蔡玲貞營養師建議大家,若擔心蛋白質攝取過量,每日蛋白質攝取量最好和各種食物一起計算,
一天總量建議低脂牛奶1杯,4份蛋白質食物,如蛋1個、肉1兩、魚1兩、豆腐1塊(100公克)。如果吃2塊豆製品,則其他就吃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