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機商店熱, 如何買?



圖1. 生杏仁很好吃, 但是不能吃到苦味, 可能有毒,需店家先處理過.


 



圖2.生腰果有淡淡溫潤甜味, 要請店家 做過 蒸處理 防毒


 


討論:


許多有機商店,賣 有機食物/食品,  還有 準有機, 非基改 安心, 無農藥, 生機, 活力, 元氣, 健康...


 


許多仍嫌有機食物/食品貴,


但買更貴的健康食物/食品 治病/救命, 卻忽略食物/食品安全問題.


 


更多人以為有機食物 有假不吃,


卻買昂貴一般食物,與癌/病共舞,


真是亂世!


 


其實,眾多有機商店食物/食品, 還是可以找到好東西!



1.首先,選食物比選食品簡單,看得見也摸的著!


2.其次,要生吃 最好謹慎挑選, 最好 不加任何醬料等調味,淡味最能觀察其品質.


  蔬果豆有問題就消皮.


  肉魚蛋奶有問題無法 只靠 煮熟 & 過慮 去毒素,還必需謹慎挑選+不調味 吃出原味是否變異?


3.然後確定 有產地 & 肥料來源證明:


  蔬果豆穀 只需要確定生產地點 & 肥料來源,
  肉魚蛋奶 還需要知道飼料之 肥料來源!
  那些混合動物成份的堆肥是有問題的!


4.如果標示不清,就挑選有機純素產品ㄅ.


   因為健康最重要,純素最令人放心.


   尤其是在有機商店買的,有她們幫我們把關.


 


齋藥:


*市場亂象叢生 真正“有機食品”離我們有多遠?2011/1020半月談
 
食品安全無小事。食品萬萬不能成也“有機”,敗也“有機”。
“有機食品”變臉“投機食品”,
消費者經濟“傷不起”,健康也“傷不起”,食品安全更是“傷不起”。


要讓“有機食品”真正成為無污染天然食品,消費者放心滿意食品。
1.嚴控“有機食品”準入門檻,“有機認證”首先要“有機”;
2.對“有機食品”實行驗證制,定期對“有機食品”檢驗,一旦發現名不符實,立即注銷驅逐出去;
3.加大打假力度,對“有機食品”視為“投機食品” 者,要重處重罰,決不心慈手軟。



新聞背景:


一盒100克白菜苗售18元,一斤大米賣50多元,一袋500克的紅棗98元……
因國內食品安全問題頻發,民眾對有機食品關注度逐漸增加。


部分供貨商給產品簡單換個包裝就變成有機產品,大多數有機食品根本達不到有機的標準。
有機食品認證機構:繳1.85萬元費用,1個月便可完成審批。(10月16日《廣州日報》)



網言網語:


網友:你看一下那些有機蔬菜規模就知道,一兩百畝地的菜,到處都在賣,可能嗎?
      只能夠一個鎮的人吃就不錯了!
      真正野生的菜反而不能在超市賣,因為沒有認證!


網友:想吃個安全的東西就這麼困難嗎?


網友:只要有錢,質監就可通過!只要有錢,工商就不查你!這就是根源!


網友:還是誠信的問題,監管的問題!


網友:認證機構和企業聯合造假。


網友:花了不少冤枉錢!我再也不買了。



“有機食品”到底有多少可乘之機?


農產品分 普通、無公害、綠色、有機4個等級,
有機食品認證是食品質量認證的最高級別,生產加工過程中絕對禁止用農藥、化肥、除草劑等人工合成物質,
除此之外對土壤、空氣、水等環境質量都有要求。


有機農業原本就更多的體現為一種理念,進入國內後卻迅速蔓延為一種無序的概念炒作。
有機農產品對整個種植過程有著嚴格規定,對周邊環境要求也極苛刻,如農田附近不能有任何機動車輛通行,避免尾氣污染。


如果說這些不易為消費者所察覺:有機農業核心遵循自然規律,擺在超市櫃臺裏的反季節果蔬是何等荒謬。


無論是外表還是口感上,有機食品與普通農作物並沒特別明顯差別,
消費者之所以不惜重金購買有機食品,更多的只是為了花錢買心安。
然而,花了錢卻未必能夠買到心安。


有機食品最直觀的身份標簽就是貼有“有機產品認證標志”,由此不僅賦予這枚綠色圓形標簽極大含金量,催生無限商機。
山寨認證標簽不時見諸媒體,相對于其巨大的含金量而言,微乎其微的印刷成本可以忽略不計。


另一種造價更加容易引發憂慮:認證標簽是真,有機產品卻是假,
有機農業作為一種新興理念,並未形成相關國家規范,即使是作為“裁判”出現各個認證機構,
也只是基于市場競爭的商業運作,而缺乏統一的全國性權威機構實施認證。
無序的管理、高額的利潤,使得各自為戰的認證機構有巨大自由操作空間,
再加上穿梭其中的代理、咨詢認證機構,蘊含無限商機的有機食品本身,無疑養活著一支魚龍混雜的龐大隊伍。


當前所有認證機構都只是民間組織,而農業部門的日常監管只覆蓋綠色和無公害食品的監督,
有機食品則不屬于其職責范疇之內,
農業部門的抽檢只能測定是否“有害”,而無法檢測是否“有機”。
含金量頗高的有機食品本身,存在著巨大的監管真空地帶,搞定認證機構,就意味著搞定了一切。


伴隨著有機食品的不斷升溫,有必要盡快將其從一種概念轉化為切實可行的監管機制,
由此不僅需要建立全國性的權威認定檢測機構,同時應當明確相應的責任追究機制,
從而在保護消費者利益的同時,呵護這一新興產業的健康發展。
更重要的是梳理食品安全監管機制,確保其基本的安全底線,


如果食品安全足夠令人放心,綠色無公害農作物已然足夠,何必重金購買“有機”?



有機食品”莫成“投機食品”


食品安全問題頻發門事件,當公眾有了“誰能告訴我,明天吃什麼”的迷茫,
當百姓有了“談吃色變”的步步驚心,“有機食品”的橫空出世,無疑等同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難怪,“有機食品”盡管都是高價姑娘,但分明已由“白領最愛”,變為人見人愛的“大眾情人”。


“有機食品”並非什麼稀世珍寶。就是生態食品或生物食品,是目前國標上對無污染天然食品比較統一的提法。
公眾為何對此情有獨鐘愛不釋手呢?概因,被滿世界問題食品、垃圾食品、有毒食品弄疼了、吃怕了。


希望多大,失望就多大。
公眾做夢也想不到,花了大把冤枉錢,還是沒能買來食品安全,
結果仍是“一場歡喜一場空”。“有機食品”不僅大多數徒有虛名,而“有機食品”認證更是荒唐至極,有機無機沒關係,
只要有錢,就能輕而易舉換來金字招牌。這種“挂羊頭賣狗肉”的“有機食品”,十足叫“投機食品”再恰當不過。


食品安全無小事。食品萬萬不能成也“有機”,敗也“有機”。“有機食品”變臉“投機食品”,
消費者經濟“傷不起”,健康也“傷不起”,
要嚴控“有機食品”準入門檻,要對有機食品驗證制,定期對有機食品檢驗,投機食品要重處重罰,決不心慈手軟。
有機食品,你可以“巨貴”,但不能忽悠!



有機食品需要無縫監管


有機食品受到追捧,有其必然性,
當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當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食品質量有更高期待時,有機食品自然應運而生。
有機食品沒有原罪,但應名副其實,不能因為換個包裝就有機。


假有機食品猖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商家利欲熏心,善于炒概念,善于投人所好;
2.認證市場泥沙俱下,有的認證機構認錢不認“證”。
3.制度不夠完善,監管不夠有力。


日本對有機食品的要求有四點:
1.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和肥料;
2.生產、制造、倉儲、發貨、運輸等過程中不被禁用物質所污染;
3.生產、制造、倉儲、發貨、運輸等過程中不與常規產品混合;
4.具備可追溯性。
可追溯性這一點值得激賞,如此一來不是有機食品的被認證了有機食品,可以得到及時糾錯。


日本有機食品的認證首先要從國家認證機構登錄,
申請者基于農林水產大臣根據制定的日本有機農產品標準(JAS),登錄機關接受申請認可。
其後,登錄認證機關從有機食品的生產農家和加工食品的制造業者認證接受申請,基于技術標準進行審查認證。
下一步,認證機關對進行認證的對象開展最低一年一次的調查。
根據這個制度被認證的生產農戶、制造業者基于生產、制造過程的記錄,分等級食品貼上有機JAS的標簽,才可以在市場上流通。


程序如此繁瑣,又如此嚴格,而這正是保證有機食品名副其實的根本原因。


會有越來越多的有機食品飛入尋常百姓家,為了讓人們吃上貨真價實的有機食品,
國家在健全制度的同時,還應該加大監管力度,
對有機食品的生產流通和銷售等各個環節都無縫監管,
對那些唯利是圖的認證機構要好好“認證認證”,不合規或故意違規者應及時清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雞音莊家G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