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高縱走山難始末+登山萬全準則20條+安全守則5點               15th更新2018/1015

圖. 能高山-安東軍山縱走 沿途風景漂亮
    公認有寶島高山最漂亮的草原,連串高山湖也是旅遊亮點,

 但漫長路線,須有充分準備才能安全完成!
許多隊伍利用挑夫降低困難度,但氣候多變仍是大挑戰!

 

圖. 萬里池是2千米以上高山的10大天然湖泊之一

讓能高越領的登山活動添增許多光彩.

 


圖. 爬山意外 每年統計都很類似!

最常見的就是迷途:
*找不到出發起點的登山口(事先沒有作好功課,誤入歧途)
*登頂後下山跑太快,弄錯交叉路口!

*登山者:前行100米看不到登山條,須立刻回頭
*隨時修正走錯的路線,對登山老手,是種反射動作
 新手常抱著「自己應(絕對)不會走錯,再往前試試看吧」心態,
最後愈走愈遠、體力耗盡,出事的機會必然大增。

*動不動就割路條的人士,留條安全之路給別人走吧!
固定路線上的登山條,對大自然的危害,終究有限,
反能防止登山客亂闖或誤闖山林獸徑,可降低人類與大自然間互相傷害程度

如: 張姓大學生,可能是誤進獵徑迷路.(獵徑不少,稍不注意,容易走錯。)
當日下山山友,沿路並未碰到張姓大學生上山,應該還沒上山就迷路。
白姑大山失蹤事件後,搜索隊在錯誤叉路處堆樹枝,防錯誤闖入,不如正確路多綁路條!

 

*沒體力+耐力可跑完一場馬拉松,就別上山!

許多迷路事件, 就是懶得走遠路,想抄近路,懶得依原路回到起點!

找不到起點,懶得上山頂陵線,偷懶往下跳溪谷被困住!

 

圖.白姑大山岔路多,要跨過許多巨大倒木,鑽過很多沒有展望的箭竹林路段,
      如果不是完成百岳或鍛鍊體力和意志力,一般人應不會想要去這座山。


白姑大山/白狗大山:台灣百岳之一,展望極佳的一等三角點山頭。

沿途山色蒼翠、冷杉參天、箭竹高密、石崖林立、坡路漫長,全程往返~20K,
總爬升高度2000米,且多須穿梭在箭竹叢與倒木群中,是出名難纏的路線。

白姑大山為雪山山脈支稜,經大甲溪侵蝕分割,切斷連接,成獨立山群,矗立在大甲溪旁。

(註:獨立山群=溪谷落差最大)

以往從中橫公路青山51.2K溪谷邊起登,1日輕裝來回單攻路線,
1999年921大地震後,德基段毀,登山口隨之崩塌,熱心山友們另闢三錐山路線,
改從紅香部落起登,經三錐山、司晏池、白姑東南峰、草青池,轉抵白姑大山後原路折返。
山徑陡峭難行,上下起伏很大,雖時間延長至2~4天,依然辛苦萬分,難度與舊路徑旗鼓相當。

海拔3341公尺,屬雪山山脈,山群南部為北港溪源,
溪谷是泰雅族賽考列克亞族福骨群Xalut世居地。
Xalut在泰雅語中意指「居住在深山中的人」;
清代臺灣府志中記載為福骨社,
日治時期,以日語轉換為Hakku,今譯作白狗或白姑


2001/0227中山醫大張姓大學生,經驗及裝備不足,卻獨攀難度極高的白姑大山,
大自然不是人類所能征服,敬山+畏山,才是正確的登山態度。

霧社一早,就有不少登山隊伍在此處匯集,
力行產業道路32K處,下切紅香部落,抵紅香派出所。左切上山水泥路,較陡峭,

1小時後>林道終點,縮減為一般山路,水管出現。
水管路之T字路口,取左,開始一路「之」字陡上。
路口左邊有一堆路條,前方直行處則被人用樹枝擋住,避免誤入。

水管路上方二處較明顯的獵徑入口,已被人用樹枝擋住。
1個月前也有4人組隊伍,回程在此處摸黑迷路一個多小時後,才自行脫困。

光靠樹枝遮擋非長久之道,經過隊伍不妨在易混淆處多補些登山條,較實際。
此段路之回程,多是近晚時刻,視線不佳,路條繫綁應更密集。



結論:

許多外國人熟悉寶島百岳,反而多數國人對它們不熟悉!

許多外國人羨慕:
仙島爬山,可以一次跨越熱帶,溫帶與寒帶等多種森林,
在其他地區爬山,必須爬很多不同地區的山,才能有相同收穫!

所以寶島高山,被專業登山旅遊書列為世界級美景!

但是自稱愛台灣的政客,卻想封鎖山林,禁止一般人登山,
好讓盜林者安心偷走林木賺大錢?



結論1:

不懂隨時傾聽自己體能並決定正確行動方向的人,爬山才會陷險境!

入山證沒開放國際化,還加嚴管制,
更害寶島每年少百萬位專業山友來台!



許多輕鬆的山,常發生山難;
難爬的山,較少有人去玩命!

好爬的山,路太多易迷路?
還是怪 家長&教育部 沒有重視體育課?

擁有豐富高山與河川的蓬萊仙島,
卻缺乏仁者與智者.(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戲水與玩山冤死者眾!

莫非暗黑勢力當道,選擇繼續愚民以利操控?

懂得安全掌握運動的人,不會被暗黑勢力恐嚇屈服,是叛民?
管制爬山,管制遊水,管不住人貪完好逸的心!



結論2:

高山缺氧>智力退,須有300%的準備才能上高山!

 


緣起:

偶是每晨練跑1小時>連續3年以上,
並看過百本山岳雜誌,掌握所有山難教訓,才開始登山!

山上的缺氧頭痛,與自偶幼隨身的氣喘發作時類似,
就算走太快迷路,也可馬上回頭,
完全沒機會用到備用口糧與作記號用的百張防水名片.

住在台中市時,挑戰健腳快速登山路線,數年來沒有失誤,
只有曾因雨天而對友沒對背包防水,或是睡過頭,導致少爬幾座百岳!

或是爬小山,音衝太快,小迷路就馬上回頭!
 

討論1:

山難一再發生,與路跑猝死類似,但山區沒有救護車>危險性更高!

感冒或熬夜就不要參加路跑!
感冒更應該停止登山!

登山中感冒也會死人,
要懂照顧自己才能登大山!


此次 能高山難2死,
原因1: 領隊途中淋雨受寒不舒服,但是更可能出發前已經感冒!

原因2: 挑夫身體不適,沒人陪他,背負全隊糧食與帳篷,不慎摔死.

原因3: 找人浪費時間, 下雨+天冷 卻沒足夠時間找到避風雨處過夜,

原因4: 徹夜饑寒交迫,全隊無法入睡,以致領隊失溫致死.


如果此挑夫身體不適 馬上勇敢退出,換挑夫或是改期,也許就沒有山難問題.

如果領隊淋雨,馬上找避風處,弄乾身體才過夜,也許就沒有山難問題.

如果每人隨身都備足夠防失溫裝備+緊急糧食,應沒人死!
(如:各人帶 吹氣羽絨衣+睡袋, 或 較不怕濕的仿羊毛背心等)

[登山客最常忽略裝備:兩截式雨衣+毛斤+毛線套頭帽子/圍巾,毛線長襪]

如果 領隊+嚮導, 壓縮隊伍, 就不會失去主糧裝備!

如果 背負主要糧食等裝備挑夫,有人全程陪伴與協助, 就不會挑夫失聯.
特別是這次挑夫 明顯不舒服!

如果全隊徹夜饑寒交迫,能夠以密集隊伍互相取暖,弱者居中,也許有救!


越是天冷,登山隊越需要排出密集隊形,發揮團結力量!
為什麼很有經驗的登山隊會淪落至此?

1.隊員沒有天天運動:

如果每人每日起床空肚就高配速-跑5公里,全身即時排寒氣,不易感冒,
就算感冒,也可能提前知道,停止去登山.


2.對感冒不熟悉:

愛運動的人,可能從來不感冒,不知道受風寒可怕!
因為他們任督二脈打通,不易疲倦和生病!

但某部位長期淋雨吹風(特別是頭),會堵塞經絡,
如果不懂保暖或是打通堵塞點(如:按摩痛點),高山寒夜易出狀況!

如果頭髮濕透,應該馬上擦乾,戴頭套擋寒風,

睡前烘乾或是按摩到不痛不冷才睡!

 

手指與腳趾保暖也很重要,因為這是身體12經絡起點,特別是手!

所以要帶2套雨衣與2個毛手套,睡覺一定要戴手套與穿長筒毛襪!

 

手+腳+頭+頸都保暖,就不易受寒!

睡前可練掐指功,捏遍所有指尖與指節!幫助打通經絡!

 

也可多背點應急口糧與保暖設備,高劑量維他命C.

身體如果很需,千萬不要吃感冒藥!等下山再吃!
 

3.隊員飲食缺蔬果多肉毒:

維生素C攝取多一點,魚肉殘毒少吃一點,不易受風寒.

可以多帶有機純素無油炸的香積飯,十穀粉,泡水可吃下!


4.貪圖多抓百岳:

六天行程抓那麼多隻百岳,須有充沛體力與輕量化好裝備


5.應變失當:

已知自己感冒,就應該停止登山!
不好意思因為小感冒停止登山,以免破壞別人美夢,就要做足補救措施,
如:
*隊員感冒:隨身帶保暖衣物+高劑量維他命C.控制飲水避免多汗吹風受寒

*挑夫感冒,要有人陪同渡過危險路段,幫忙上下背包...

*知道主要糧食與夜晚保暖裝備可能消失:
應7分力量找避難取暖地點,必要時可先撤退;
只用3分力量尋找挑夫,可能就不會發生悲劇.


6.防水去濕措施沒有作足夠!

*怕水衣服一定要放置沒破洞的雙層塑膠袋,包括擦乾身體的毛巾.
*備用乾衣淋溼(沒有作好防水),就放棄登山!
*受寒入睡前,先烤火,或是以手掌摩擦/按摩到不冷不痛!

 

7.裝備不足:

毛頭套,毛手套,毛長襪與毛圍巾必備2套!

雨衣必備2套!

登山鞋須買有線縫到鞋底,且每次出發前後要對所有縫線塗抹油/蠟!

(新聞居然有人爬山一半,鞋底脫離,以繃帶包,太滑摔倒,太離譜!)
 


*登山萬全守則20條!2016/0926

1.跟隨有責任感及經驗的領隊 & 嚮導。

2.參加新手少於1/3以上的登山隊伍遠征。

3.找有責任感,並對山區活動、計劃瞭解的人留守平地。

4.行程、計劃須慎密完整,並讓每位隊員都徹底瞭解。

5.平時多訓練體能及技能,閱讀專業書籍雜誌,隨時吸收野外新知。

6.登山時應有完整的裝備及充足的糧食。

  防水包裝衣物,
  準備兩截式雨衣,
  多準備1日糧食與飲水,

  飲食都選擇有機純素食物 (*缺水難排除食物殘毒;*齋戒較不惹山靈).

7.出發前3日,每天應先作健康檢查。

  登山時,發現身體不適,也要勇敢撤退!
  如:
 1)以20分鐘(或是自己最高配速)跑完5公里.確認心肺功能正常.
 2)多吃胡蘿蔔素飲食,預防胃腸出血!
 3)拉肚子或感冒等,立即停止登山!

 4)捐血未滿月,
   感冒等病剛好不滿1週,
   體能未回復到以20分鐘跑完5公里,
   以上任何一項都立即停止登山!

 5)要懂得緊急應對病痛,特別是對風寒處理要熟悉!

8.活動前或進入山區後,應隨時注意氣象資料及變化。

9.對每座山峰,都不可掉以輕心。
  中午不能完成登頂下山,就要放棄登頂!

10.登山隊伍不可拉太長,應經常保持可前後呼應的狀況。

  *帶足1盒(=100張)私人名片-每逢叉路作記號,回程完全收回.

12.切忌在無路溪谷中溯溪攀登;高山溪流緩漸陡,易失足跌落.
 
  *除非所帶裝備足以回頭,才能前進溪谷中溯溪!
 
  *無人走的路線,通常走過去是死路,須保留一大半體力與飲食,可改走其他路.
 
  *登山時最好能沿途標示記號,或依循前人所留下的旗幟辨別方向。

  *朔溪前,先把保暖衣物收入防水袋,走完馬上擦乾身體+換乾衣.

  *沒有乾淨衣服,只有把衣服放置防水袋,裸身涉水!

13.喝水時不可狂飲,否則汗量會增加,更易造成身體疲勞,

   行進中應隨時調整步伐及呼吸,不可忽快忽慢。
   以跑馬拉松最省力的配速前進.

14.行進中 要勤找水源,應隨時將水壼裝滿水。

   要帶簡易濾水設備

15.登山期間,可多作休息,但休息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著涼。

   休息 放下/背起 大背包 或是 喝水,
   必須選擇在 安全平坦地面進行
   以免 失落 背包/水壺/水袋.

16.切勿讓身體及衣物受潮,以免體溫散失。

   穿受潮衣物必須行走,停止時要脫掉濕衣,或擰乾烤乾再穿,
   不穿濕衣,只穿風雨衣+雨褲, 如果 內部加件較不怕潮溼的仿羊毛衣褲 更棒!

   手指,腳趾,頭頸要保暖!



   最後1招是擦乾身體,裸身鑽入睡袋.
---
   入睡前必須先按摩/磨擦身體,直到核心部位(頭+頸+胸)暖和不痛,才能入睡.

17.至少多準備一套乾衣,乾毛巾,
   並準備 仿羊毛背心+ 仿羊毛長袖內衣 + 仿羊毛長內褲!

18.在面臨危機、疲勞等壓力時,維持體溫是首要之務,並
   應隨時注意自己及隊友的心理變化,設法維持情緒的平衡。

19.在山林中活動時,切勿亂丟煙蒂,離去時亦應將營火徹底熄滅。

20.活動結束後舉行檢討會,助於自己和他人將來登山時安全,須認真且確實實行。

 

*登山時須遵行與不能犯之5守則

守則1.山上三餐應多吃些,以自己習慣之食物最好.

正解1.
山上不宜飲食增量,以免攜過重物,胃腸也累壞;
要選擇更有效率方式進食

*飲食要挑選營養,易消化,無添加物與殘留毒物者,
 如:非油炸物,三寶胚芽餅(無添加物,比營養口糧餅乾好),
    五寶素肉鬆,有機紫米八寶粥,烤毛豆,葡萄乾,香蕉片,...
 忌吃油炸泡麵,炸薯條,炸雞肉;改帶非油炸麵體,烤薯片,...

*油脂須 順式單元不飽和脂肪,如酪梨油,苦茶油,芝麻油

*多吃胡蘿蔔素預防胃腸出血,

*選非基改大豆/玉米,非基改麥:燕麥/藜麥,...

*選有機認證=純素(肉魚蛋奶多未有機飼養與友善處理)

*選自己平時喜歡吃它,且吃習慣確保易消化吸收

*選均衡營養,如:八寶粥,馬鈴薯/蕃薯條,不甜不油的有機水果乾

*細嚼慢咽,

*5點前,11點,17點前進食三餐,易吸收其營養

*與跑馬拉松時謹慎控制飲食一樣,避免過量造成內出血
 食量與平時劇烈運動訓練類似,

*可學中國奧運選手喝飲料含治療胃腸出血複方


守則2.不餓肚子上路

正解2.
*出發前強迫自己喝足夠的水

*正確時間吃三餐:
 4-6點吃早餐,11-13點午餐,16-18點晚餐,更易吸收其營養


守則3.隨時補充水分,不要等口渴再喝水

正解3.
*每1小時喝1小口水,選好安全地點再喝水.

*吃正餐時再多喝點水

*喝過多水,需補充鹽

*至少多背1公升之水

*尿量保持在體重之2.5%以上

*尿色以淡黃色為佳,茶褐色已脫水嚴重

*有機純素飲食可以降低食物量,水量,尿量.


守則4.不允許身體任一部份失溫

正解4.
*要護頭,耳,頸

*低溫下,勿裸露身體

*低溫下,靜止時勿穿濕衣,或穿仿洋毛衣,否則寧願脫掉濕衣.

*低溫下,勿大口吃喝冰雪或是冰水

*備用衣物要防水包裝.

*至少帶1件仿羊毛背心,吹氣式無羽毛背心更好.

*穿兩件式雨衣,絕不可攜帶披風式雨衣

*氣候不佳時,要勇於轉進到避風雨處(放棄行程)

*身體有警訊時,勇於放棄行程

*身體有警訊時,隨時正確治療,例如:手凍傷要溫和回溫


守則5.穩定前進,絕不爭先搶快

正解5.
*保留體力到最艱難路段

*最好是先渡過最艱難路段

*像跑馬拉松,要全程最佳配速,不過度快速

*與隊友互助合作,力求全隊安全下山


*冷靜思考,勿被幻想/幻聽/奇怪念頭擾亂行動,

  只作出合乎平時爬山的基本動作!

  如:三點不動+只動一點,...
      過陡坡要在重心範圍內謹慎移動!

 


施政建言:

*路跑有一怪現象:路程越短,越容易有人跑步中/跑完後死亡!
 登山也如此:登山死亡率最高的山,絕不是最險峻或升高最多的山.

因此管制高山效果很小,

高山管制真正要管的是:1個人對自己狀身體況的認知,以及復甦身體能力!

許多人是身體變差仍然登山,
或是處理不當,導致後來身體變差,卻不知道補救措施,
如:
下溪谷弄濕全身,不知如何讓身體恢復乾燥,過夜凍僵!
不舒服,吃不下也走不動,不知道如果讓身體恢復生機,
導致死亡!

國人最大問題,是飲食酸化,
沒體力作大量運動,
也不懂得完成大量運動的許多要訣!

德智體群4育,沒有一育有正確評量方法,
學校體育課沒喚醒大家運動熱情與傳授專精知識
因此學生在 登山,路跑,水上活動,騎車 都出 死亡律太高的問題

5~10公里死亡率最高,全馬(42.1公里)死亡率特低,

原因就是許多人沒有每天練跑,
也愛熬夜,或是感冒未癒 失去體力,
只有選擇路程較短賽程,玩一玩!

如果要跑完全馬,必須每天練跑,順便檢查身體狀況!
不知道自己身體變差,還硬是路跑死亡率最高的主要因素.

這種對自己體力察覺能力以及斷然放棄繼續跑的能力,
不是一般健康檢查可以判斷.

不懂得提高路跑效率
(包括:管好飲食,胃腸,睡眠,裝備,心情,體溫)
是路跑死亡率最高的第2主因.

路跑如此,登山也是如此!
登山死亡率最高的山,絕不是最險峻的山


背後真正原因就是想偷懶,卻錯估情勢!

1.想省力:
  不苦練體力 & 耐力 & 心肺,不選均衡無毒飲食,不預防衣物濕透.
  東西太多, 於是找挑夫,卻忽略挑夫也有生理異常!

2.想省時:
  各跑各的,個人迷路機率增加,失足也無人知道,反而浪費大家時間!

  感冒吃藥上路,通長比不吃藥更消號體力,更不該上山!

  在山上受寒,要馬上解決問題,如脫濕衣,烤乾衣,擰乾衣.擦乾身體...

  身體不適,應馬上放慢腳步,找最佳下山路

 

齋藥:

*挑夫登山失蹤 斷崖找到遺體2012/1116聯合報

南投縣消防局救難人員昨天上午在能鞍高地一處斷崖
找到登山隊失蹤的挑夫吳明旭,但已無呼吸心跳,濃霧過大,
等到今天天氣較好時,才能將遺體吊掛後送。
 
9日三重山岳協會登山,12日清晨時從能高鞍地出發,發現吳男失蹤,
救難人員在能高南峰發現吳男的背架、紅色外套及登山杖,
可能有東西掉落,將外套腰包放下去撿,不慎跌落百米斷崖。

*另外有1名張姓男子也在花蓮縣卓溪鄉山區採藥時雨路滑摔傷,
1300公尺2度直升機因雲層太厚折返,最後人力救下山送醫。

*隊員難過地說:黃何金蓮很有責任感,昏迷前交代要把挑夫找到。

黃何金蓮先生昨晚搭機趕見太太最後一面,眼角泛著淚光,
太太有廿多年爬山經驗,走過相同路段,情況很熟,但天候難掌握,

山區氣候惡劣,雨勢不斷,大家在近零度C山區淋雨過夜,所有人不敢睡,
因缺帳篷&糧食,淋雨+體力透支,黃何金蓮前天起身體不適,
昨天情況更惡化,一早趕緊打電話向一一九求救。
海鷗救護隊出動搜救,把昏迷黃何金蓮抬上擔架,送醫急救,仍回天乏術。

登山隊一行9日自南投縣入山,
預計6天完成奇萊南峰+能高山+光頭山+安東軍山等行程,
其中1人十日受傷提前下山。

12日下午發現殿後背工吳明旭未跟上隊伍,領隊帶另名背工返回白石池尋人未果。

死者黃何金蓮丈夫昨到花蓮認屍:用手輕撫妻子臉龐:乖,你好好休息!
妻子百岳已完成80座,登山20年,身體硬朗,可能感冒加上高山症才無法負荷。

評論:

取暖不宜靠火與食物,而是要足夠活動與不熬夜.
感冒不應該登山,萬一還想登山,
勿吃對抗療法的西藥-害身體更糟,宜多吃奇異果對抗.



*書名 生還:自山難中獲救 ?生還:山岳遭難?救出  一起來出版2014/0827

作者採訪8個案例的當事者,其中全體共同的經驗,就是「不亂走亂動,消耗體力,
而是留在一個地方靜待救援,終於獲得平安生還。在山中遇難時的鐵則。

山中迷路千萬不能下溪谷:應是任何人都知道的道理,
一旦真的迷路,多數人還是會選擇下溪谷。這就是人心不可思議之處。

所有裝備,最能在緊急時刻發揮真正價值:帳篷、火和瓦斯爐。
保護身體不受風雨、雪的侵襲,帳篷絕不可少。
若是有火和瓦斯爐,煮溫暖熱食、取暖,也能升起煙霧向救難搜索隊打信號。
最要緊的是,人只要有火就能得到力量、得到慰藉。
    
重新審視這八個案例,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的教訓:
1.事前向家人、當地警局提交計畫書。
2.攜帶充分的裝備再挑戰。必備帳篷、火、瓦斯爐、行動糧食。
3.萬一真的遇難,冷靜等待救援前來。
這三點是山上遇難而能生還的必要條件。

作者:羽根田治 Haneda Osamu
1961年埼玉縣出生。自由作家。累積山岳遇難、登山技術等採訪經驗,
發表於山岳專業雜誌《山與溪谷》及書籍中,
也以沖繩、自然、人物等為主題從事文字創作。
著作:戶外繩索技術、南風-來自沖繩.鳩間島、記錄-氣象遇難、飛翔的山岳救難隊、
記錄-獨行遇難、山之遇難-你的登山沒問題嗎?等書。

1自以為是的陷阱-   北阿爾卑斯/南岳
2無路可走的溪谷道- 福島/飯森山
3閃光燈救了一命-   北阿爾卑斯/西穗高岳
4山中流浪十七日-   志賀/岩菅山
5陡然生變的溪谷-   南阿爾卑斯/仁田澤
6修驗道迷途之旅-   大峰/釋迦之岳
7被風雪抹去的下山路-北阿爾卑斯/槍之岳
8低山迷途的四天-   丹澤/大山.

1.面對小屋站著,右邊可見前往槍平的標識。
 若跟這標識下山,應什麼事也不會發生。

 但,明明小屋的人告訴他:可從右邊下山,
 但他走進左邊的偃松林帶。明明看到標識了。

 君島至今都還很困惑,無法解釋自己的行為。

過一會兒出現一舊繩固定在垂直岩石上。
幾年前有個登山隊在這裡遇險,可能他們掛的繩索。
...
再下一段看看吧-無止境的迴圈,是山上迷途的典型模式。
...
南岳小屋到槍平路程~3小時。但走3小時以上,仍沒快抵達槍平跡象。
半信半疑間繼續沿陡峭石坡往下走5小時,
來到斷崖絕壁時,君島停止了前進。
此時他才終於醒悟,自己走錯路了。

若勉強下斷崖,應下得去。但下面被樹林擋住,看不清楚。
就算可以下到一半,但若是那裡是絕壁,就更加進退兩難。
且在樹林裡若是沒法動彈,恐怕更難被搜尋到。

評論:

走錯路要馬上回到錯誤發生前之路,忌再向前走!
可惜許多人先因缺氧(平時鍛鍊心肺能力努力不足)判斷力降低,易迷路,
迷路後也未正確解決迷路的問題!


*2003/0513林務局技士黃舜廷上周五巡山時不幸墜落山谷,
 受困高山八天七夜,竟奇蹟生還獲救。
 肚子餓了,吃倩飯藤(火炭母草)的嫩心,渴了,找山泉水
 遍尋芒草心食用,口渴了就喝溪水。 昨天搭直升機下山,

評論:

空肚子吃有機純素對身體最好,因為空氣中就可吸收足夠能量,

吃肉魚蛋奶食品,反而易浪費力氣去消化與排毒,而餓死!



*叢林穿越術-的學習:在台灣登山者應該學習的課程2007/1114

錯蹤複雜的密林中,無法獲得較多遠方定位點,
小地形判識就成為重要的定位依據,
長期體驗並經由登山專家去教學才是穩定進步的依靠,
行走山林自在悠遊,導航術的學習是不二法門。



*台灣百岳當中,奇萊山算被視為神秘,山難最多的一座山
*比黑色奇萊更多山難悲劇登山客又愛又怕的嘉明湖






*奇萊-按原住民山地語音譯,覆雪的山頭 或 白雪皚皚的山頭

以往悲慘的奇萊山難案例來看,僅憑強健的體力與衝勁是不夠的!
要攀登奇萊山區,必須瞭解其地理特性。
由於地形特殊,夏季整個山區常受陰雨天侯所籠罩。
冬季北風南下,峰頂積雪特別深厚難行。
春秋季節,晨間寒氣逼人,中午燥熱難耐,下午雲霧湧起影響視野。
尤其夏天多颱風,以往發生山難,幾乎都在夏季!

*******蓬萊仙島歷年來死亡2人以上之7大山難*******

*1971/0721,6名清華大學核工系學生與1名臺灣大學物理系學生共7人
 組隊攀登奇萊山, 回程途中遇娜定颱風,前往成功堡體力不支,5人落難.

 松雪樓TV氣象報告:已知颱風對本省尚無影響,故仍23日晨,由松雪樓出發,
 當年奇萊山徑還不甚明顯,一行人尋路而費力耗時
 迄24日下午才登上奇萊稜脊3440M,未察覺颱風來襲徵兆。
 入夜後,氣候突變,風勢漸強。
 25日凌晨下起雨來,上午七時由收音機氣象報告得知颱風即將登陸,
 領隊宣佈緊急撤退!

 中午回到前晚紮營的乾涸溪谷,原本無水的溪谷,由於豪雨匯聚,已成急流。
 涉水過溪加上傾盆大雨,隊友個個衣履盡溼。

 午後1:30終於走出原始林,到奇萊山與合歡山間鞍部,正常2-3小時即可到達松雪樓
 ,但強風豪雨侵襲下,隊員體力耗盡,又身處無遮蔽草原陡坡,隊伍拖長,
 爬坡途中領隊柏盛亨與邱瑞昌、錢迪3人先倒了下來。

 隨後龔士武和吳建昌也躺了下去,
 只有施能健下午4時趕到松雪樓求救。當時松雪樓3位林務局管理員,4位避雨遊客.
 3位管理員率先營救,但風雨實在太大,僅救回賴姓女孩。

 吳建昌於拖救中倒地,因無法拖動只得放棄,
 龔士武拖至松雪樓下方僅50公尺處不支倒地,因拖不上陡坡也隨後罹難。



*1976/0808,8名陸軍官校學生組隊,抵達松雪樓後,整裝向奇萊山區出發。

0809在奇萊主山山麓紮營,當天「畢莉」颱風在台灣東北部登陸,
一夜強風驟雨將帳蓬刮倒吹走,全隊人員在忙亂中撤退,
由於風強雨勁,在撤離途中,部分隊員體力不濟掉隊,8人在風雨中走散。

0811午7:30隊員賀修灣奮力回到出發點松雪樓求救,隨即向昆陽派出所報案。

0813搜救人員在奇萊主山與奇萊北峰間稜脊,發現武旭光、李達安及包震非等3員的
遺體,次(14)日尋獲崔涵育的遺體。

15日下午六時許,隊員姜開成奇蹟般的出現在松雪樓下方山徑,
當時已疲憊不堪,不能言語,由於姜員不斷敲擊便當盒發出聲響,
引起松雪樓管理員之注意,才得以在其昏迷前獲救。

隊員李一成因腳傷走得最慢,可能撤退途中,口渴下山谷找水,脫離稜線山徑,
直到(22)日下午,搜救人員才在奇萊主山北側山坡下尋獲其遺體。

最後一位被尋獲罹難隊員楊啟欣,迷失在奇萊主山到奇萊北峰途中,9月中旬
其遺骸才被攀登奇萊北峰的台大登山社同學發現。

陸官學生登山罹難,行程與當年清大登山社山難之行程計畫相若,遭遇也相仿。
颱風帶來的強風豪雨,造成如此慘痛之案例,值當今在學年輕山友警惕,記取教訓!


*1980/0203,清大核工系大4學生挑戰雪期縱走奇萊,遇上暴風雪,3人魂斷奇萊。

*1999/0921中橫公路青山上線61.5公里距德基水庫50公尺處,
 15人死於去登山途中,山區遇落石:臺灣登山史最大山難.

*2002.0707中央山脈稜線-能安縱走-2名夫婦隊員,
欲強行渡過萬大南溪,碰到山洪暴發遭沖走,卡溪中樹幹已溺斃

*2004.0324七彩湖-墜崖死亡(2人與車)

*2012/1116挑夫-墜崖死亡,導致領隊淋雨後無帳蓬與糧食病危死亡.


山難成因:

1.自然因素:落石擊中、雷擊、蜂蜇等

2.人為因素:迷路&失蹤,滑落&墜崖,溺水,交通意外,失溫,有關醫療意外(外傷,內科疾病)等
  人為:比例最高,死人最多
  1).迷路與失蹤:
     登山教育不足
  2).墜崖與滑落:
     盡量不要摸黑趕路、
     須踏穩每一步伐(或試踩)、注意手點與踩腳點,
     休息時切忌在斷崖地形或風口,也須注意四週的地形。
     通過困難地形或技術攀登時,該確保(甚至雙重確保)的程序都不可忽略,
     身體不適(如:高山症、心臟病等)須告訴領隊,不要硬撐,避免身體不適墜崖。
  3).醫療的意外:
     如:心臟病患者強行登山而山中休克等,其致死率奇高(超過90%)
        有心臟病山友,醫務人員伴隨下,前往高山.
        其他常見疾病是腸胃炎(盲腸炎)、感冒等
  4).溺水

3.自然與人為綜合因素:高山症、逾期下山。

4.其它


*百年古道現迷霧 30年登山老手失蹤2014-0706台灣大搜索

玉山山脈八通關古道,138年前清朝為貫通西部到東部,
留存至今的運輸古道,風景優美、地勢險峻。
一名曾爬過30多座高山的登山老將,和同伴參加七天縱走,
卻在迷霧中失蹤,

搜救人員卻在同一地點,意外救出另外兩件失蹤登山客,
難道這裡暗藏「詭異的磁場」?

評論:

山區有許多神聖地區,必須沐浴齋戒7天,再登山,
全程繼續吃純素,才不得罪山神!
可惜許多人忽略此一禁忌!只有先以純素供品祭拜神明,祈求保佑!



*救援不力?消防署:續強化山難救助效能2015-0528聯合報

張姓大學生山難,南投縣消防局被控救援不力、法院判國賠267萬元,
消防署:遺憾與不捨,將強化山域事故人命救助效能,減低人命傷亡。

消防署:96-103年全國山難每年185件、受困382人、獲救356人、尋獲比例98.6%。

消防署近期將邀:營建署、林務局及各地消防局、警政署、空勤總隊等開會研商,
強化民眾登山應行作為及安全規範。
如:未來5人以上始能申請入山、登山需攜帶GPS、衛星電話、聘嚮導、
投保登山險等。任意入山者處罰。發生事故者,將依法求償救援費用。


*找到張博崴遺體的山友-阿諾-黃國書,四年前曾在南湖溪搜尋15公里後

找到失蹤47天的新光人壽登山隊員李俊生,當時也震撼岳界;

黃國書上週二和林姓友人入山搜救,確認女友與張通話時聽到潺潺溪水聲,
加上兩人追蹤到新樹枝折痕及腳印,張博崴可能和李俊生一樣,下切溪谷找生路。

隔天清晨,望遠鏡發現溪底有帳篷飄動,費4小時下切溪谷六百公尺,
越過30多個深潭或瀑布群,最高達八層樓,數個五樓高瀑布,
地勢險惡,他無法理解張博崴是如何徒手下切溪谷。

黃國書找到張博崴時,身穿簡單衣褲、大體完整地踡曲在睡袋內,
缺少外帳和營柱的內帳、大背包散在遺體數公尺之外;死亡5-6天而已

內褲有微量血跡,背包內手機破碎,還有腐爛食物,
可能滑落受傷,受困溪底待援。


*警消51天找嘸 山友靠「尋音」2天找到2015/0528


*張博崴2011登白姑大山,0227到仁愛鄉紅香派出所報到時,
警方曾勸他隻身登大山很危險,希望他不要冒險登山,但他沒接受。

仁愛消防分隊:張博崴失蹤後,他們當天就組隊上山救援,又濕又餓,
被認定沒盡全力,實在無法接受


*散盡家財 博崴媽推面山教育 2015/0216

許多人不知山上迷路時不該往溪谷走,該怎麼處理?才積極推動面山教育。


*山難搜救「有疏失」判國賠,合理嗎?2015-0528

張博崴愛登山,頂多爬爬郊山,
第一次上高山就選岳界不很好惹的白姑大山,
獨攀且又在下午才進登山口起登,
凡此種種都犯了登大山的禁忌,山難就這樣發生?

家屬提告,法院總得「處理」,
但「翻轉」搜救制度的事,法院、法官顯然「力有未逮」!

應該由監察院提糾正案,
要求內政部甚至行政院徹底且限期檢討搜救組織與歸屬,
否則再多的國賠與民脂民膏的一次次被糟蹋,怎不讓人痛心!

評論:

張博崴父母誤判情勢:
應告教育部/監察院/立法院3者 申請國賠.
因為寶島多山多河多海,卻許多人冤死-學測不考,老師不教!

消防隊連本業:火災都滅不了(只能阻擴散),
別期待他會管好山林.

不守山規,5人以上登山,照樣多人死在山上(近來案例).
死規定會讓 繞開許多登山口的捉迷藏 玩更兇.

受難家屬(張博崴父母)賣房作面山教育與告消防隊
不能扭轉此劣勢!

如果他們早一點懂:
消防隊以及他們自己花錢找的救難隊
都沒有下溪搜索之能力,

須馬上去找能朔溪的的專業隊伍,也許就能救回寶貝兒子

到台灣爬山是日韓等海外朋友的新興旅程:爬玉山/雪山/北大武山.
媽寶告消防大隊申請國賠,只有逼迫入山管制加嚴,
害大家更沒機會登山,更不懂山!
也讓許多國外登山客無法來台!


張博崴真正犯的錯誤:太自大!

1.沒搞清楚路線,就冒然登山

2.不懂迷路鐵律:發現走錯路後,馬上退回原處,冷靜思考原出發點何在!

3.犯登山大忌:正常是中午未登頂就要撤退,以免下午起霧迷路,
  他卻下午才要入山=夜貓族是不能爬山,夜行易侵犯山靈!

4.下溪谷找路,未先作記號,讓人無法尋找!

5.有乾淨衣物放寬防水袋!

  張博崴不懂防範風寒,迷路1個月,仍有存糧,
  卻因涉水過多-冷死!(不知道避免感冒,而死於感冒!)4
  這與山林教育無關,

  不是不能下溪谷,
  只是最好下溪谷要先留記號,
  最好有辦法回頭,

  至少要防止游泳後,仍然可以渡過半夜風寒!
  (如:游過寒潭,要擦乾身體,摩擦讓身體回暖才入睡)


*張爸爸對兒子的思念,讓人感動。

張博崴失蹤再1周就兩個月,
0320在距離紅香登山口7小時距離的北港溪 上游支流野溪,
發現張博崴睡在睡袋中,屍體已腐爛,
身旁有帳篷,但沒有搭設,
可能受傷沒力氣打開帳篷,躲在睡袋中避寒。

他脫掉內衣、褲,躺進睡袋的情形研判,
可能負傷游入其陳屍處旁的水潭,
希望沿溪而下求生,

等到發現水潭下方是落差極高的瀑布,
再游回時全身濕透又冰冷,
才脫去濕衣躲進睡袋取暖。

從其遺體乾黑,而旁邊卻還有已腐壞的食物研判,
死因並非餓死,
而是失溫、脫水,加上受有內傷所致。

三椎山上方迷途後, 一直往下切入山谷至溪流.登山口是真的快到了,
只是身陷迷陣中, 非誤入其它稜線.

海拔3341公尺白姑大山,地形複雜加上氣候多變,
是許多山友眼中難以征服的高山,
張博崴卻一人獨自登此山,

迷路後想順溪水尋找生路,卻因為不熟悉地形,跌落溪水受傷,
最後才在北港溪 的這個溪谷求生近50天。

如果第一時間救難隊能前進,也許兒子不會死


*阿諾拍著我的肩很遺憾的說:

張太太,博崴是我參與搜救以來,遇到最奇特的人,

他的膽識與毅力超越常人的極限之外,
我想不透他如何徒手,能突破那麼多險惡的地勢到達那裏!
好可惜!我來晚了,痛失了一位高手。

博崴落難處,有32座瀑布,
最高一座五層樓高,水勢磅礡直瀉非常壯觀,
地面百處的水塘,兩側岩壁環繞彷彿畫中置身人間仙境般,

它是當地原住民的禁區,卻是白姑大山 最美的地方。

台灣的NGO非常發達,跟稅賦負擔低,公部門提供的服務不足有關。

政府該做的事,民間做,不用加稅得罪人,也不用去做難做的事,找罵丟選票。

山難搜救因為義務者眾,自然也發生類似上述"說不得"的困境。


*張父:為了找愛子,他花80萬元僱用一批山青,指定要下溪找人,
被別人找到大體,才改口說因沒裝備所以無法下溪底。

如果當初搜救行動確實,孩子早被救出,而不是躺在溪畔睡袋內等死。

張家兩老對民間救難組織的協助心存感激,
但高分貝痛批官方找人的方式不正確、沒效率,


*救援人員不能說謊

山友-阿諾-黃國書:每個搜救區塊有無徹底搜索,都須記錄,避免浪費救援資源;
建議,未來山難救援應採「責任分區制」,才不會難走的路就扯謊編說「找過了」。

今年51歲、有阿里山 鄒族原住民血統的黃國書:
十年前在干卓萬山 區取水時摔傷腳踝,被人輪流背十小時才脫困,
從此他發願要在山上幫人回家,

張博崴父親原本要給的50萬元尋人獎金,他一毛都不要。


南湖大山 罹難者也是他找到

四年前,黃國書就在南湖大山 的南湖溪尋獲新光人壽登山隊員李俊生,

他下切溪之前,有兩個搜救隊員跟他說,不必往下找,
我們已下切溪找了兩個半小時,遇到一個大斷崖 過不去,
但他走了45分鐘,
就發現李俊生的背包及登山杖在溪谷中間;
倘若先前徹底搜救,李俊生就命不該絕。

黃國書:他並非以通靈能力找人,
而是靠耐心、多年爬山經驗及人性觀察,
加上分析失蹤者最後接觸對象的說法,
綜合研判失蹤者可能位置,

一旦鎖定區域,連腳印、垃圾、衛生紙或攀折樹木全都不放過,
逐步追蹤才能找到人。

搜救人力不必多,
至少要兩人一組延長搜索路線,也可避免二次山難發生,

例如:南湖溪山難,誰能想到李俊生在溪谷走了15公里?

民眾遇山難,第一時間都找消防局報案,
遇到能救的,消防局就搶功自己來,
救不了的或遇上困難地形,消防局就交給民間組織來做,造成第一現場被破壞,


*網評/一場山難,罹難的是張博崴,還是消防體制?

身為森林系友,亦為愛山、走過38座百岳的山友,
看著這起事件的起落與判決,心中煞是五味雜陳。

1.台灣人對山的陌生與輕忽:

登山是非常專業的運動,是運動中,少數與死亡緊密連結的項目之一。

登山是需要「讀很多書」的運動,「知識、技術、體能」三位一體的運動,
須要有這個認知,才能快樂又安全的爬山;

只要這個三角形缺了一角,在登山的過程中就很有可能發生山難
,勞師動眾的發動許多人力上山救援,救不到又要該國賠,這豈不本末倒置?

正確的登山教育,教導大眾以正確的方法與態度親近山林,才是杜絕山難的唯一解藥。


2.消防隊過勞與制度問題:

山真的太大。山難搜救在外國都是極專業工作,有專門的人經過專業的訓練來負責。

但寶島竟然是 只要與「災難、人命」有關全部都是消防隊該負責!

消防隊的專業是「救火」,請政府醒醒
別再為了成本,強加額外的業務給消防員了好嗎?
人命關天啊!


3.國賠其實有理,但賠了之後呢?

法官完全依照法條辦事,消防局在這畸形法規下確實要負責救山難,
南投消防局在時機掌握還有搜索方法上確實也有疏失,這是無法辯駁的。
但有人發現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搜救不利」嗎?
因為經驗與知識的缺乏。

張媽媽的努力很好,也確實推動一些台灣山難救助的成長,值得嘉許;
但要求國賠此舉,無疑是對消防系統的一大打擊:

靠民間養專業山難搜救隊,太困難了,光經費就不知道從哪來。

應緊咬緊盯的是根本的「制度」問題、
推動專業山難搜救隊的成立與台灣登山基礎教育,
不是要一個單位出來當替死鬼讓你們釘十字架、為這起山難負責!
這樣被制度害死的消防隊員何辜?


4. 張博崴本身問題可大了:

1)他只有郊山經驗,就充滿自信的要爬百岳,

2)第1座百岳不挑大眾路線,就挑中橫四辣之首-白姑大山,

3)張博崴不是死在山難,而是死在他的「自負與高傲」。
  下午才出發,入山時警察就曾勸離(不理警察)、

4)未到登山口就迷路:以為自己經驗豐富而自負,事前功課做不夠

5)發現自己經迷路打給女友竟說:我沒事!我會自己走出去(自信滿滿)

6)迷路還一直往前走越過許多深潭瀑布(完全無視迷路的準則:停止或後退)

7)沒有足夠的衣物與備用存糧和火源(連備用存糧與火都不帶真夠小看高山)

8)完全不把登山知識放在眼裡,用這樣心態上山,不發生山難=上輩子燒幾卡車的好香
  帶著自負與高傲上山,不管有幾條命、有多少專業的搜救隊,都不夠賠。
  台灣外國都一樣,白目才是山難發生最大的原因。

一個人獨攀需具備充分的知識、技術、體能、經驗、勇氣,
並完全對自己生命負責的自我挑戰與心理訓練。
獨攀者,應該是做好了非常充分準備與「死」的覺悟才上山,
不是出了事還唧唧歪歪、要人家救要國賠的三腳貓。

那種不做充分準備、沒累積經驗還不肯對自己的生命與行為負全責,
就一個人上山,不知天高地厚、不尊重山、不把登山的「專業」看在眼裡的人,
一旦進去,那山就是你的墳墓了。

5. 台灣人的「媽寶」心態:

出事要找個誰出來怪,就是不會怪自己,媽寶是台灣大眾最普遍的心態。

管理單位也順應這樣的媽寶心態,
把我們的山、我們的海,都給封了起來。

危險,禁止跨越、危險,禁止進入的告示牌在我們的山林海邊比比皆是,
從來沒有看過「危險,進入者須自行負責」的告示牌?

投資理財會有風險,要謹慎評估。
戶外活動也有風險,為什麼不用謹慎評估,
功課不做好技術知識不夠,出了事可以在那邊怪別人呢?

難道你投資失敗要怪銀行借你錢嗎?笑話
更阻擋了真正愛山、愛海的人擁抱他們的所愛!


整個事件可以用下面三點作結,也是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

1.推動健全的登山教育、教育大眾如何正確的親近山林、
  入山的人都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2.支持那包山包海的消防法規修法,讓消防歸消防,不用再管其他雜項

3. 消防員不是神,沒有人有資格要求他們十項全能。

美麗的島嶼上,卻因38年戒嚴封山封海,讓人民變得懼山懼海,
對自己坐擁的寶山視而不見、甚至視為洪水猛獸。

解嚴了這麼久,依然還沒從過去的陰影、歷史的遺毒中走出來,
認識我們的山、我們的海,仍停留在過去懼怕不解的階段;
有人希望繼續封山封海以杜絕危險,幼稚且鴕鳥心態,住在這座島上真的很可惜。

希望有那麼一天,台灣人能一如外國,成熟的對自己的行為負起全責,
擁抱山林、徜徉大海,在了解風險並且學習處理後,

盡情地享受這上天賜給台灣、台灣人,最美麗而無可取代的寶藏。


*高山迷路往溪走,幾乎穩死!
山友黃國書建議,迷路時最好尋找遮風蔽雨的地方等待救援,注意保暖,

不要再隨便行動,隨身應該攜帶哨子及鏡子,可利用反光讓直升機發現,
切記下切溪谷是大忌,更不要獨攀,以免出事無法對外求援。

李俊生和張博崴的山難背景,
兩人都不超過30歲、年紀輕、體能佳、擅游泳、初次登高山,且都是獨自一人迷路。

野外求生必備13物品:

1.盒:鋁制或不銹鋼製的飯盒(最好帶把手)。可用來加熱、提水或者化雪。
  飯盒的金屬蓋可以當做反光鏡使用,關鍵時刻可以發出求救信號。

2.工具刀:瑞士軍刀必不可少。除了集成常規小刀、起子、剪刀以外,
  還有鋸、螺絲刀、銼刀等,甚至放大鏡!

3.針線包:軍隊的野外必備品。針可以挑刺,更能彎成魚鉤,改善伙食,救命。

4.火柴:野外,火種是一切。蠟燭融化,塗在普通火柴上,用時將火柴頭上的蠟除掉。
  DIY火柴可把它們放在空的膠捲盒內。
  磷皮(擦火柴用的)絕對不能忘。

4.蠟燭:照明隨電池耗盡變成擺設。蠟燭就顯示照明,還可取暖、引火。
  礦泉水瓶剪去底部做成燈罩,就有盞野外用的防風燈。

5.求生哨:你遇險時,可以用哨聲引來救援,或者嚇走一些小野獸(不過如果是老虎、熊等猛獸的話,不吱聲是最佳選擇)。

6.鋁箔:2x2米的鍍鋁薄膜,可防風防雨,也可做涼棚防太陽直射。
  裹住自己,保持體溫。
  鋁膜的最大作用是可以反光,使救援人員可以及時發現你。也可把它鋪在地上當地席使用。

7.指北針:帶GPS,手錶也帶有電子羅盤,有些原始指北針還是必不可少。

8.醫療膠布:最快的修補劑。外衣被劃破、帳篷被吹裂,粘貼紗布,它能派上的用處會大得多。

9.燕尾夾:它曾經被用來夾過斷裂的背包帶、開線的褲子、脫了底的鞋…多備上幾個,也許會有用。

10.鉛筆:野外想寫東西,鉛筆成為我們的最佳選擇,也是唯一的選擇。建議選2B以上的鉛筆。

11.紙:最好是便利貼,如果是白色更佳。

12.幾個瓶子:分別放食鹽、果糖、維生素C。危急關頭可能是救命的良藥。

13.急救盒外面再套上個防水的密封袋(保鮮袋就可以,專業的防水袋,那更是萬事OK了)。


一、野外求生知能與求援要領

1.水源:溪流、集雨、凝結蒸汽、植物取水、動物取水
2.食物:取水植物、食用植物、筆筒樹、旅人蕉
3.攝取鹽分
4.升火

5.搭設避難所:
  近水源為佳,太近易受蚊蟲侵擾,水聲可能掩蓋示警聲響。
  勿搭建在通往水源小徑附近,野獸前往水源路線。
  營地要能避風,同時要注意上方有無易落下樹枝或落石等
  勿在乾涸之河床地紮營,以免在無預警狀況下,遭山洪吞噬

  建造住所勿選擇谷地或洞穴深處,因冷空氣會向下聚集,氣溫偏低時,將有寒霜
  勿在平原上之獨立樹木下紮營,以免遭受雷殛;
  森林紮營時,以能看清四周狀況為宜
  可利用樹枝、樹幹或自行砍伐合適枝幹/小樹枝織編成可遮風避雨之簡易屏障

6.救援信號:反光、煙火、標示、聲音、摩斯密碼 (三短、三長、三短)

7.方向辨識:指北針、地圖判定、竿影判定、星象、植物徵候、鐘錶時針判定等...

二、迷途處理

1.保持冷靜:
  剛發覺迷路時,通常距離原路線不會太遠,
  辨明方向後,退回最後可辨認的地方,等待救援

2.發出呼救信號:
  任何三次的信號皆為求救信號,如聲音、閃光、煙幕等...,
  以一定的間隔重複發出;而任何兩次的信號則為回答信號

三、求生策略

1.補充水分:
  感到口渴前就先適量補充水分。
  如食物多卻沒有水源,應避免進食,因消化食物需要水分。
  補充水分時應避免狂飲,少量多次,水分利用效率才會高。
  若水源匱乏,也可以尿液補充,但應馬上飲用,不可儲存。

  若水源為雪水,直接飲用會因缺乏礦物鹽而引起痙攣和消化問題,
  應和食物鹽一起飲用。
  飲用雪水前應先將其融化再飲用,不可直接將雪放入口中,否則會引起腹瀉而脫水。

  任何懷疑不衛生的水源,都應先過濾、煮沸,並加入次氯酸鹽消毒後再行飲用。

  如須儲存水源,在每次飲用前都必須檢查水的顏色。若發現懸浮物,須過濾後再飲用

2.調整體能消耗:
  激烈活動會使新陳代謝增加近20%,故應盡量避免體能消耗。

3.補充鹽分:
  腹壁和肢體肌肉出現痙攣是由於?水和鹽份的喪失,應適當補充鹽分份但不要過量。
  鹽分的攝入應伴?大量的飲水。
  若水源不足就不要補充

4.延長耐渴的方式:
  不要過量進食,或食用油膩的東西。
  口渴只食富含水分的新鮮食物或蔬果。
  避免激烈運動,減少排汗

5.缺水狀態下的身體忍受極限:
  32度C-3天、26度C-4天、21度C-6天、15度C-17天

6.意外傷害急救守則:
1>確定救援者及傷患均無進一步的危險,並儘可能在不移動傷患的情形下施以急救
2>檢查傷患,評估並決定急救的優先順序。如有大量出血,應立刻止血
3>呼吸停止時,應快吹4口氣,施行人工呼吸
4>心跳停止時,應立即展開心肺復甦術
5>休克時,應墊高下肢並注意保暖
6>處理其他傷害如創傷、骨折、中毒、燒燙傷等...應儘快將患者移到避風處,
  如帳篷、山莊或天然的避風處,以防止傷害加重

7> 在安置病患時,應採取正確的姿勢:
7-1>頭及胸部受傷、呼吸困難、心臟病患者,應採半坐臥的姿勢
7-2>腹部受傷,若為橫傷,可採仰臥曲膝的姿勢,若為直傷,則應採取仰臥平躺的姿勢
7-3>意識不清,但呼吸正常者,可採取復甦姿勢
7-4>休克患者,應令其平躺,並墊高下肢20~30公分
7-5>意識不清、疑有內傷、頭部重創、腹部貫穿等,可能需要全身麻醉的傷者

8>不可給予食物或飲料,並須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安全的方法送醫處理
9>山區送醫困難,隨時安慰、鼓勵傷者減輕其恐懼及焦慮。
  若下山路途較遠或不方便移動傷者,可派人先行下山求援
  或以無線對講機向外求援;
  求援時應詳述求援地點 (最好先找出明顯目標)並告知救援單位傷患狀況、及已做的急救處理,
  使救援工作能發揮積極的效果

7.失溫的處理原則
1>失溫原因:
  缺乏適當保暖裝備,或長期暴露低溫環境下,
  特別是精疲力竭、衣物潮濕的情況下時,會使體溫急劇下降。
  體溫降到攝氏35°C以下時,人體即已進入失溫狀態症狀:
  感覺寒冷、皮膚蒼白、四肢冰冷、無法控制的劇烈顫抖、言語含糊、
  肌肉不受意志控制、反應遲鈍、性情改變或失去理性、脈搏減緩、失去意識等...。

2>患者一旦失溫,可能在數小時內死亡;
  嚴重者可能心跳極慢,呼吸細微。
  即便患者已失去呼吸心跳,也不可認定患者已死亡,仍應立即施以急救處理。

3>失溫急救,防止患者繼續喪失體溫,並逐步協助其獲得正常體溫
  將患者帶離惡劣的低溫環境,移至溫暖的帳篷或山屋內,
  脫掉潮濕冰冷的衣物,以乾燥衣物、睡袋等裹住患者全身,
  若患者意識清醒,可提供少許熱而甜的飲料。
  若已不省人事,則讓他以復原姿勢躺臥,並以熱水瓶或直接以體溫傳導
  以防患者體溫繼續下降;
  若呼吸心跳已停止,應立即展開心肺復甦術,並儘快送醫。
  不可讓患者喝酒,亦不可擦拭或按摩患者四肢,也不可鼓勵患者作運動

8.凍傷的處理原則
1>凍傷的原因為身體循環系統的末端如手指、腳趾、耳朵、鼻子等
  因長時間暴露在氣候惡劣的低溫環境中,
  或接觸冰雪,而產生皮膚或皮下組織凍結傷害

2>凍傷的症狀:
  患處刺痛並漸發麻、皮膚感覺僵硬、患處呈現蒼白或藍色斑點、
  患處移動困難或遲鈍等...初期皮膚或深部凍傷,很難分辨。
  凍傷可能伴隨失溫,急救應先處理。

3>若只有凍傷現象,應慢慢地溫暖患處,以防止深層組織繼續遭到破壞。
  儘快將患者移往溫暖的帳篷或山屋中,輕輕脫下傷處的衣物及任何束縛物如戒指、手錶等,
  可用皮膚對皮膚的傳熱方式,溫暖患處,或以溫水將患處浸入其中。

4>凍傷的耳鼻或臉,可用溫毛巾覆蓋,水溫以傷者能接受為宜,再慢慢升高。
   如果在1小時內患處己恢復血色及知覺,即可停止加溫的急救動作。

5>抬高患處以減輕腫痛。以紗布、三角巾或軟質衣物包裹或輕蓋患部。
  盡量避免刺破水泡或塗抹藥物,尤需注意不可磨擦或按摩患處,亦不可以輻射熱使患處溫暖。
  溫暖後的患處不宜再暴露於低溫環境中。
  若患處在腳部,切記不可以「解凍」後的雙腳走路

10.高山病的處理原則
1>高度愈高,氣壓就愈低,因此人體所需要的氧氣壓力也隨之降低,
  但人體所需的氧氣含量仍然不變,為使血液中維持人體所需之含氧量,須增加紅血球的含量,
  但人體自動增加紅血球之含量需要幾天的時間,
  因此在剛進入山區時,人體會因高度遽增,來不及適應,而產生體內供氧不足的情形,
  高度愈高,過渡時間愈短,產生的反應就愈劇烈,而此生理反應即為「高山病」

2>高山病症狀:
  嘔吐、耳鳴、頭痛、呼吸急迫、食慾不振、發燒、睡意矇矓,
  嚴重者會出現感覺遲鈍、情緒不寧、精神亢奮、思考力、記憶力減退、
  聽、視、嗅、味覺異常、產生幻覺等...也可能發生浮腫、休克或痙攣等現象

3>預防方法:
  上升的速度不宜太快,最好步調平穩,並配合呼吸,
  同時要視坡度急緩而調整,使運動量和呼吸成正比,尤其避免急促的呼吸,
  上升高度應逐漸增加,每天攀爬的高度應控制,以適應高山氣壓低,空氣稀薄的環境,
  行程不宜太緊迫,睡眠、飲食要充足正常,
  經常性地作短時間的休息,休息時以柔軟操及深呼吸來加強循環功能及高度適應,
  平常應多作體能訓練以增加攝氧功能

4>急救方法:
  給氧及降低高度是最有效的急救處理,
  若有休克現象,應優先處理,並注意失溫及其他併發症。
  立即休息,將病患移至無風處。
  (可移入高壓艙)
  若疼痛嚴重,可服用鎮痛劑止痛。
  如果仍不能適應,則需立即降低高度,直到患者感到舒服或症狀明顯減輕的高度為止。
  高山病患者降低至平地後,即可不藥而癒。
  嚴重之患者仍需送醫處理

四、山難求救機構

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600嘉義市徐州五街106號
05-2857232 FAX:05-2764249
理事長:程鯤 秘書長:魏文彥0935-931426、0915-729280
 

 

*論山難搜索效率 2011/0709雞音莊家

討論:

看來好像罹難大學生家長可以申請國賠,但是真相不應如此!

爬山必須有周詳準備,
失敗也要有多套應變計畫,
更應該與專業登山組織隨時連繫!
不是事先沒作好預防措施,事後只等政府團體來救!

白姑大山就算是在地人攀登,也必須有甲級體力與經驗!
以往我住台中多年,想攀登,各大登山隊都一直湊不足人數!
一般大學生冒然攀登,又只等政府團體來救,簡直是和死神開玩笑!

就像是失火,必須先設法撲滅火苗,無法撲滅時作好逃生動作,再找人滅火!
不能靠消防隊!

落水也一樣,必須先避免落水,要接近水前應有妥善防護措施!

點火,點煙火 更應該周全防範!

飲食也如此,遇到便宜的肉魚蛋奶食品,應該要小心是否省略那些衛生動作?
           不要等某位熱心消保官檢驗,才知道食油有問題!
           那麼與把生命交給死神代保管一樣!

便宜好吃的飲食,應該要小心是否添加那些奇怪添加物來省掉昂貴食材?
           不要等某位熱心檢察員不小心發現,才知道某一添加物有問題!

蔬果也是,避免那些好看又便宜的"非有機栽培"蔬果!

 

*由山難看如何親近山區 2013/0106雞音莊家

圖1. 山難救援,人救不如自助,
     生手+挑不動重裝備的人+生病的如勿超過1/3.
     遇到問題,至少可以2人拖1人走.

討論:

登山是比跑馬拉松更High運動,更需周詳準備!
但是沒有必須因為危險就停止路跑/登山運動.

通常,如果有感冒徵兆,最好就停止上山!
上山前1-2天,宜健步/慢跑1小時以上,確認體力正常!

就算是只爬1小時的小山,
也應該準備好1日份糧食飲水,
(例如:半斤葡萄乾+半斤炒黑豆+半斤炒麵茶+1800CC水)
加上防風雪衣物,隨時可緊急夜宿!

而且應該清晨就登山,
下午一點或是更早就起霧以前就停止繼續登山,循原路所作記號下山!
通常山區在下午一點以後氣候多變,必須馬上下山.

有人因為要治療癌症等慢性病而登小山,
也可遵循以上規定.

汽機車(甚至於單車)上山,須小心轉彎低窪處隨時可能結冰打滑,
平時必須以時速低於10公里/小時過彎,
接近0度C須以時速低於5公里/小時過彎.


施政建言:

汽機車駕照路考,必須考雪地轉彎與對結冰地面的反應.


齋藥:

*迷路墜崖…陽明山2年32起山難 3死2013/0106聯合報

北市消防局:2011-2012陽明山32起迷路或墜崖事件3死。
 
陽明山緊鄰北市交通便利,不少民眾輕裝上山郊遊。
山區天氣多變,一迷路裝備不夠 體力下降難自救。

七星山、擎天崗、面天山及小觀音山是常見迷路地區;
新北市金山往北投方向山區,一早天晴,下午3點大霧,
登山步道有許多小徑、小路,有些登山客因此誤入歧途。

迷路登山客爬山常只帶1瓶水就上山。
上山時天晴,但不久天氣驟變下雨或大霧,
不小心就走到別的小路。登山者為趕快找出路,
不斷喝水很快就無水。脫水開始意識渙散甚至出現幻覺。
儘管大部分登山客會打手機向消防隊求救,
但山區無法精準定位,不易搜山找人。
 
陽明山3死亡案例:
2例因不熟悉地形墜崖喪失生命。
另1例2012/0114外籍人士獨登上七星山心臟疾病倒山路不治。
 
消防局:爬山非常耗費體力,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患者
並不適宜登山。但患者往往認為到山區登高有益健康,
卻忽視一旦心血管疾病因體力超過負擔發作,往往求救無門。

評論:

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患者,還是可以登山,
但是必須先作好飲食管理與運動管理,
也就是登山前一週,不吃含有肉,魚,蛋,奶,油,砂糖,酒的飲食,
還要吃足夠份量的酸性水果與蔬菜,豆類.
而且每天健走4小時或是慢跑1小時無異常!


*日本北部暴風雪山難頻傳、交通大亂2013/0104 yam天空新聞

寒流和冬季低氣壓雙重影響,日本北部這兩天颳起暴風雪,
導致山難頻傳,至少13人受困山區,搜救隊疲於奔命。

北海道暴風雪,冰封大地。中部地區富山市電車疊滿厚雪,
更多汽車被堆雪卡住,輪胎空轉動彈不得。
低氣壓和寒流,日本本州中北部降暴風雪,
3日降雪量最高達66公分,北陸地區預估4日積雪80公分。

受暴風雪影響,北阿爾卑斯山脈山難頻傳,多人受困山區。
惡劣天氣,使日本新年收假人潮陸空交通大受影響,
JR北海道鐵路部分路段停駛。沒電車,公車不通,
 
8名雪上摩托車愛好者,受困山形縣和秋田縣交界的鳥海山。
風雪太大,警方的搜救行動被迫暫停
岐阜縣的西穗高岳,2男1女凍傷無法行動,受困2800M山地,
搜救行動因天候太差中斷,抵達現場時1人已沒呼吸心跳,
同一山系東邊名神岳,2人疑似遭遇雪崩失蹤,持續搜尋中。

評論:

寶島難得遇到下雪,
但是也因此,汽機車在雪地駕駛更易發生危險!
一般人只知道雪地駕駛要加鐵鍊,
其實未下雪,路面就可能結冰打滑,
冬天除了汽機車輪胎應該更換為雪地胎,
有天與路滑警告標示地區轉彎處,
時速不宜超過5公里!

我就有一次在山區,半夜無雪但接近0度C,草木結霜!
次日在天亮數小時後,
山路轉彎處差點打滑撞山,
緊急轉向成功卻差點掉落山坡,
然後慢慢開,
後面賓士車居然不耐而在狹窄山路快速超車.

其實我的車早已啟動雪地行車裝置,
雪地性能未必輸給賓士車.


*中巴事故有感/山難救援 多虧了這些山青2012/1215聯合報/台大登山社社員

日前巴士在司馬庫斯附近山路翻覆,部落青年們事發現場協助救援聞,
筆者想對這些青年們致上最高的敬意。

台灣許多山難發生、失蹤人口協尋案例中,山青們扮演不可或缺救援角色,
熟悉當地山形,得以在最短時間內,找出救援的路徑與方法,
對於台灣搜救系統、國家公園等官方救援體系,提供很大幫助與經驗傳承。
 
台灣現行許多商業登山隊,常雇山青協助山友減輕重量負擔,
山青們提供登山客們背負睡袋、伙食的服務,
使得登山客能夠在抵達營地或山屋即可享用晚餐與安穩的休憩空間。
 
山青們工作存時間壓力與風險,背負相當重量,比顧客先抵達營地、準備炊事。
面臨天候不穩、體力未必處在最佳狀態情況下完成工作,
種種不確定因素與風險,都使得此項工作蒙上陰影。
國家搜救體系亦缺乏與山區住民有效互助網絡,
使許多山難發生時,缺乏即時有效救援機制,錯失許多扭轉態勢的機會。
從此次山青協助官方警消人員進行救援案例,
可思考建立行政機關與當地住民的互聯網絡,
未來發生類似不幸悲劇時,才能有一套更加縝密的應變系統。

評論:

最理想登山對還是需要有2/3以上老手,
只允許1/3的新手+體力差的人(包括山青),
感冒就應該停止登山,
比任何救援系統好!



*台灣山林走向世界?台灣高山國際觀光的想像2016/1010

台中市政府與南投縣政府分別於今年7月、9月三讀通過「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現正報請政院核定。
一旦中央政府審核通過條例,接下來就是強制登山保險、強制雇用領隊隨同等規範
來限制登山活動;前述一旦執行,台灣政府便將通往世界舞台的大門,緊緊地關上。

行走在西班牙900多公里的朝聖之路上42天,
我思考著,如果台灣能有一條連貫古道的環島路線,可以安靜、放心、好好獨自地走路該有多好。

回台灣後,看見一群人已做10年踏查,把環島古道路線找出來,並推動「手作步道」,
希望步道純粹是人與自然平等的連結,
而不是使用水泥造路、水銀燈照明等,以「人定勝天」的不安全感去侵入自然。

山上老家住了些時間,每天下午都是雷陣雨;
歐洲生活兩年,沒有遇過這樣的雨勢。
過去視為理所當然的,現在才意識到這樣的雨是屬於這裡,是熱帶國度才擁有,就像台灣的山。

台灣因為跨越北迴歸線,山岳海拔高,同一座山,不同海拔就有不同的氣候帶、植群帶。
由低海拔到高海拔發展出了6種植群帶:楠榕林帶、楠儲林帶、櫟林帶、鐵杉雲杉林帶、
冷杉植群帶、高山植群帶。如此環境,
生長出全世界只有台灣才擁有的動植物:黑熊、水鹿、長鬃山羊、相思樹、山櫻花等等。

在1小時腳程裡,便可看見要到不同經緯度國家才見識得到的豐富林相。

國際知名旅遊書出版社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出版「台灣」旅遊書,
形容台灣的山是世界級。

還有英國的學者花了超過14年的時間,來研究台灣的山,讚嘆台灣是如此的特殊 。

我坐車環島時,認識一名新加坡女孩,她來台一個禮拜,最重要的行程就是爬雪山;

蘇格蘭西高地West Highland Way健行時,一位來自菲律賓、在阿姆斯特丹念書的男孩告訴我,
他和許多菲律賓的朋友都常常到台灣爬高山。

台灣人對於山十分陌生?
歐洲發展蓬勃的健行文化與氣氛,2/3的土地都是山林的台灣,相對薄弱。

1.入台灣山林如同出國,簽證不可少

台灣在清治時期,封禁界線,不淮漢人進入番界;

日據時期,日本人為了台灣豐富的山林資源,設置隘勇線 阻絕原住民的活動範圍,
 而後深入山林,於部落設置「駐在所」進行管治。

中華民國來台後,駐在所成為派出所,戒嚴時期則設許多檢查哨,嚴防共產人士躲在山林。

進入台灣的山林,都像是進入國界一樣,要先申請「簽證」
警政署申請入山證,而國家公園以生態保育為由,要申請入園證。

2016,少數的山林入口的檢查哨依然存在,進入山林依然要申請簽證。

這幾年較多人踏進山林,發生意外的頻率也增高,
可惜我們並沒有藉機思考如何進行山林教育,提升台灣人與這片土地的連結,
進而提升台灣人的自我認同,

而是台中市政府、南投縣政府提出「登山活動管理自治」草案,
強制登山者加保登山保險、聘雇領隊、不得任意開路等,
台中市政府甚至有意將國家公園以外的高海拔山林列入管治,以防發生意外。

當台灣人面對山林的種種變動,究竟管制是否是最好的辦法呢?

台灣多數山林為國有地,以國家安全為由進行嚴格的山林管制,已逐漸不合時宜。

過去政府害怕共產黨躲匿深山,
但今天已開放陸生交換、中國大城市的人自由行,
眾多對岸人士暢遊阿里山、陽明山等山林,此理由已經不在;

維護原住民利益為由的管制思維,則是建構在不尊重原住民自治主體之下,也應該要轉變。

台灣過去因為長期實施山林管制,入山要申請、長期限制使用地圖,
也因為過去台灣有許多歷史抗爭事件是發生在山林,山與死亡的連結,深植於社會集體潛意識裡。

社會對於「山」的印象,是恐懼、危險,這些都縮限了台灣健行文化的發展。

過去管制的目的,是基於國家安全,
今天仍有那麼多的條例,甚至還欲再多設置法案限制登山者,是基於「國防目的」嗎?
還是把登山者視為麻煩製造者,認為「封山是最好的,不要來爬就沒有危險」呢?

我認為目前登山問題,在於政府認為自己有責任「嚴密」保護人民的安全,且整體社會缺乏責任自付。

當沒有充分準備就上山的登山者,因飲水不足、或是掉了眼鏡、或是腳破皮,而要求山難救助時,
政府便動用直昇機、大批「消防人力」提供「服務」。

既然整體社會因為過去戒嚴時期的山地管制政策,缺乏山林教育,
部分登山者因無知而濫用國家資源,
政府要做的,絕對不是再回到戒嚴時期的管制,
而是要從根本做起:進行登山教育,以及建立專責的山難救助隊。

我旅歐近2年,曾在蘇格蘭、瑞士、西班牙等地健行,
包括蘇格蘭154公里西高地步道West Highland Way、
瑞士世界自然遺產之一阿萊奇冰川Aletsch Glacier周圍步道
皆未需要申請通行證,
連貴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西班牙朝聖者之路Camino de Santiago也沒有任何拒人門外的門檻。

台灣既管制入山,又時常封山、封路,雪山西陵一封就是10年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預計今年底、明年初重新開放)。

封山/封步道,政府要提供封閉原因,告訴我們為什麼要封閉。
尤其在颱風過後許久,有些山林步道還是封閉,完全不知道是因為道路崩塌不能走?
為了休養山林,暫時不開放?或只是公務員圖便宜,乾脆封山?

休養山林應當尊重,但若是因道路崩塌而路線消失,可以再把路線找回來。

如果把原因說出來,民間與政府可以一同想辦法,
維護台灣這片山林不只是政府的責任,每一位台灣人都應該要守護。

台灣高山健行較難發展起來,除了以上談到管制問題,還有困難就是台灣的勞動條件。
高山行程通常需要2天以上,中程3至5天,長程的可以有10天到30天。

台灣的工作環境是工作1年後,有7天帶薪假,相較於外國如英國,1個月有2天的帶薪假,大不相同。

英國除了有薪假,還有週休二日制度,累積下來,每個月可以有4天以上的休假,
或是每3、4個月有1個星期至2個星期的休假,在英國這是很正常。
不只是英國,歐洲許多國家都有天數長的休假制度,
因為有充足的休憩時間,觀光與健行活動,相對地也會蓬勃,發展也會相對深入。

世界級台灣山林能否進入世界?

我們對台灣的山如此陌生,健行文化自是不若歐美國家發展;
更可怕的是,我們一直呼喊國際化、觀光轉型,但我們卻準備限制登山,把世界級的山林封閉於世界之外。

台灣是世界唯一實行山區管制的民主國家,
在歐洲,即使是海拔4,809公尺的白朗峰,也完全沒有任何登山管制。

入山管制、封山、封路,是現存登山活動的門檻,也是台灣站在國際舞台的阻礙。

2011世界知名的自助旅行出版社羅浮指南Rough Guides的「台灣」旅遊書中,
提到「入山證、入園證申請的大量離奇的錯誤資訊,
是外國人無法攀岩台灣最高峰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多少台灣人能夠明白入山、入園證的申請流程?
更別說外國人。
山林管理單位多,行政作業複雜,一再墊高台灣山林推往國際的門檻。
警政署網站入山證申請的頁面,沒有英文版;
國家公園登山,除了入園證,還需要入山證。

外國人到台灣登山,沒有中文閱讀能力,便無法自助在台灣登山,
因為入山、入園證申請期限在出發前5天至1個月。

這讓許多初到台灣,想見識高山之美的外國自助旅行者,完全無法臨時起意、自由成行。

即使能夠在出發前1天做申請,也必須親自到管制區臨近的派出所;
這些派出所,往往距離登山口遙遠,又交通不便,一來一往,就是1天以上的時間。

如:擁有500年歷史的浸水營古道,入山證申請是在歸崇派出所,這是好幾個山頭的距離啊。

更遑論,有些簡易登山路線,例如:嘉明湖,畫分為入門A級路線,
但外籍人士必須在台灣人帶領下,才能進入 ,對自助旅行者極不便利、不友善。

台灣的登山者,大多自組團,或跟商業團,又不會有語言問題,
難以體會身為語言不通的國際自助旅行者,在台灣旅行、登山時會面臨的困難。

台灣這些年來不斷呼喊要國際化,又因為陸客源驟減,
極欲作觀光轉型,但試問,自己是否真的瞭解旅行者的需求?是否真的看見了台灣的瑰寶是什麼?

台灣不是聯合國的一員,國際地位低落,
但我們難道不能便利旅行者,給予充分的交通、住宿資料、
簡化任何冗長的行政作業,吸引外國旅行者自由自在地探索台灣山林嗎?

非但沒有如此,
台中市政府與南投縣政府分別於今年7月、9月三讀通過的「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
時代力量黨團日前也曾準備提出類似的登山管制條例草案。

然而,一旦中央政府審核通過,接下來就是強制登山保險、
強制雇用領隊隨同等規範來限制登山活動;

前述一旦執行,台灣政府便將通往世界舞台的大門,緊緊地關上了。  

時代力量黨團於紐約街頭疾呼台灣進入聯合國的口號,
是否曾思考,也許降低山林管制進而全面開放,吸引外籍旅行者,
讓台灣山林成為人來人往的「聯合國」,進而提高國際地位?

登山可以是處理台灣意識、國族認同、觀光轉型的途徑。

如果台灣政府願意向歐美健行文化發展發達的國家取經,改革山林管理,
如果願意撤銷以「國家安全」為由的入山證申請、
以「生態保育」為由的入園證申請,改採登記式入山,降低登山門檻,
讓外籍人士與台灣本國人享有同樣的登山活動權利,如果願意同時向下紮根,
好好地向社會、年輕學子做登山教育;那麼,台灣將迎接不一樣的未來。

想像一個以開放自省態度面對山林的社會
一個以開放心胸與山林、自然連結的國度,是擁有什麼樣的環境與氣度呢?

以台灣如此豐富的自然資源,旅遊中心是否都能提供山林步道的資訊,
及有路線地圖、交通方式與守護山林的指導手冊?

想像每個山林區域都書寫一本薄薄的散步路線小冊,可以放進口袋攜帶;
每間書局、登山用品店都可以找到一櫃書,裡頭是台灣各個山岳路線、
山林古道、步道的導覽書,
並且擁有不同出版社發行的不同版本與各種不同比例的地圖。
同時也能好好思考「步道與國際行銷學」,
把台灣打開來讓世界看見,讓台灣的觀光不只是小吃與夜市。

這些都是有跡可循,並非空想。
愛丁堡的旅遊中心免費提供資訊簡單的手冊,
資訊較詳盡的像是散步路線小冊、導覽書,則是使用者付費。

健行步道的規劃,以西高地健行步道 (West Highland Way) 為例,
起點提供免費的步行路線、住宿、飲食、飲水、交通資訊,
中間站可以找得到當天、隔天的氣象預報、健行者需要的糧食、行動糧、裝備,
沿途設有清楚指示的指標、該區域的導覽解說牌,
終點小鎮可以找到步道紀念品,還有步道、行經區域的歷史與故事書、兒童繪本等,
另外每個步道也都有自己的官網。

健行其實不只是運動,也不只是人與自然連結,同時也是瞭解一地歷史的機會。

蘇格蘭的西高地健行步道九天的旅程裡,看見他們經營很好的項目Baggage transfer行李運送。
健行者不需要負重,有專門的運送行李公司,可以將你的行李送達到你每天住宿的地點。
這個在台灣的可行性可能不高,但至少可以看見健行文化在當地的發展程度。

台灣,山林健行的環境不同於蘇格蘭,自然需要發展出適合台灣的運作模式,
我們可以參考健行運動發展蓬勃的國家,看他們如何提供更多的資訊,
讓健行運動落實在生活每個角落,並且將對外國旅行者的門檻降至最低。

我內心不斷湧現在愛丁堡國家博物館參觀的蘇格蘭土地歷史常態展。
蘇格蘭高地的自然風光揚名國際,
很多人都以為蘇格蘭高地一片草原,是因為氣候太冷、風太大而造成的自然景貌,

但事實上,過去的蘇格蘭曾是一片茂鬱的森林,棕熊、狼都曾在裡頭生活著。
之所以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是人為因素。

18、19世紀大量砍伐森林、放牧綿羊,地主為了放牧地益,收回土地,
政府執行 高地清理Highland Clearances計畫,驅逐佃農,不走的就放火燒屋,強迫移民,
許多人遠離家鄉到城市工作,更多人被安排遷移到加拿大、美國等重新生活。

現在在高地上,看見的自然景致、廢墟、空屋,大部份都是經過那段歷史。

在今日的蘇格蘭,棕熊和狼都因人為破壞的關係而絕種,當地人也開始努力復育森林。
常態展有一個很大的玻璃櫥窗,展示在茂密的森林裡,狼追著紅鹿,棕熊正兩腳站立、
像在抓什麼似的,野稚在林中散步,音響傳來的是林中動物的鳥鳴、熊吼,
旁邊有個解說牌告訴你:如果蘇格蘭沒有受到人為破壞,今天會是這個樣子。

這反映了蘇格蘭人是如何深刻地在反省、疼惜自己生活的土地。

我內心想像著一片願景:每座山林都有原住民部落守護著,
我們可以走路穿過一個又一個的部落、一座又一座的村莊。

我們心中踏實於自我認同、土地認同。
我們找到過去屬於自己族群的文明記憶、以及台灣土地的歷史記憶。

我們可以讓15、16歲的台灣孩子,就像蘇格蘭的孩子一樣,青春洋溢地在車站簇擁著,
背著裝備,準備和三五好友到山林健行、露營,而不是在補習班前大排長龍;
我們可以展開地圖,看見一個偏野的湖泊,背起裝備就往山林出發,享受自己與自然的連結,
就像我所認識的兩位18歲的德國女孩,相偕來到蘇格蘭,以這樣的方式旅行著。

我想像我們與大自然緊密連結著,謙卑,但不恐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雞音莊家G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