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發現耐鹽微生物


圖1.紫花苜蓿


豆科多年草本植物,具有根系发达、适应性强、抗鹽碱、固风沙、改良土壤的特性。


含植物蛋白18%,脂肪、维生素、叶黄素等成分也高出白花苜蓿和异地同类品种。


理想家畜家禽饲料,可使奶牛增泌乳量改善乳质;飼羊可提高羊毛质量,并提高家畜繁殖率和育肥率。苜蓿花饮料,降压解毒,提神健脾的特殊功效。


苜蓿花中的微量元素能对烟草中的有害物质起化学作用,从而降低烟草对人体的损害。


 


討論:


發現耐鹽微生物,到發展可種植於高鹽分與貧瘠土地的基因改造作物,還有段長路要走
也許等不到地球變暖>海水上升>沿海鹽化 之環境快速惡化, 必須\繼續少吃肉不吃牛救\暖化!


台電也許可在核廢料附近發現能耐放射線的微生物.



欣聞齋藥:


*大發現3耐高鹽微生物新物種 2009/0607聯合報


台大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最近在南部鹽田發現三種極端耐鹽微生物新物種,獲國際承認,
且以台灣地名命名,其中七股芽苞桿菌可生存繁殖在超過30%、幾近飽和食鹽水濃度的能力,


引起國內外學術及產業界高度重視。


台大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台大人員最近在台南沿海地區的七股、北門與四草安順鹽田等地


探勘研究,發現三種本土新物種,並命名為七股芽苞桿菌、北門單胞鹽菌及四草海洋桿菌。


包括鹽田等極端環境不容易有生物存在,這次發現的微生物,都有極端耐鹽性。


例如七股芽苞桿菌,可生存繁殖於超30%近飽和食鹽水濃度的能力,100cc水中有卅克鹽,
其他兩種菌也可生存在濃度20%以上能力。


未來可從此分離耐鹽與鹽分調節相關基因,再藉由基因工程轉殖入作物,使具有耐鹽能力,


發展可種植於高鹽分與貧瘠土地的基因改造作物,以解決艱困地區糧食問題。


藥粧:耐鹽菌細胞維持水分子對抗滲透壓特性,可發展美粧保水、保溼等化妝品與醫藥產品重要成分。


甚至在環境工業與再生能源,用耐高鹽微生物轉換生質能源,將可降低雜菌汙染,並減少耗能與


排汙的脫鹽程序,有助增加競爭力。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台灣大學發現本土極端新物種2009/0520中央社


每年5月22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台灣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近日發表相關研究成果,


包括新近自台灣本土極端環境中,發現的三種極端耐鹽微生物新物種,經深入詳實研究後


已分別以台灣地名命名,並已為國際微生物新種命名及分類的期刊與機構接受。


台灣先民煮海水為鹽已有長久歷史,自1665年明鄭時期於台南闢建瀨口鹽田至2002年關閉曬鹽場


為止,超過3.5世紀製鹽史,更在南部鹽田中經年累月的孕育了許多驚奇的新型極端生物。


此次台灣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團隊,在台南沿海的七股、北門與四草安順鹽田等地的探勘研究,
已成功分離並命名:七股芽苞桿菌Virgibacillus chiguensis sp. nov.;北門單胞鹽菌Halomonas beimensis sp. nov.;四草海洋桿菌Marinobacter szutsaonensis sp. nov.)等三種新物種。


其極端耐鹽性狀,如七股芽苞桿菌,可生存繁殖於超過30%幾近飽和食鹽水濃度的特異能力,


已經吸引許多國內外學術及產業機構的高度重視。


極端耐鹽新種微生物的發現,除標示我國豐富多樣的遺傳資源及科研實力,與維護生物多樣性


的努力外,更有相當多層面的研發應用價值。


基礎生物醫學:耐鹽菌對抗高鹽環境高滲透壓的能力,可做為對細胞離子交換與通透調節機制


基礎研究的極佳材料。


植物生技:耐鹽與鹽分調節的相關基因,可藉由基因工程的方法,轉殖入作物細胞內使具有耐鹽能力,
進而發展出可種植於高鹽分與貧瘠土地的基因改造作物,解決艱困地區的糧食問題。


在藥粧產業方面,也因為耐鹽菌細胞的維持水分子對抗滲透壓的特性,而可發展做為美粧保水保溼


等化妝品與醫藥產品的重要成份。


環境工業與再生能源:如轉換加工廢棄物與都市廚餘為再生能源,兼顧環境保護與減少石化能源依存。
若能用耐高鹽微生物轉換生質能源,將兼有過程中降低雜菌污染,並減少耗能與排污脫鹽程序,


大幅增加經濟競爭性。


聯合國於2000年12月時之聯合國會員大會,宣告將每年5月22日定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International Day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 ,以彰顯聯合國自1992年5月22日通過


生物多樣性公約條文之日。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自1993年度12月29日生效起至今,已191締約會員,幾乎是全部聯合國成員,
且是全球最大與具國際公法約束力的國際條約組織。台灣無法正式成為該公約締約方。
但在政府與學界的努力下,我國自始即參與追蹤並遵循生物多樣性公約之運作與精神,


更於2001年8月於行政院召開之第2747次院會中,核定通過「中華民國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


成效斐然。台灣大學也率先於2001年11月設立校級跨院系之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結合全校11個學院中相關教師,推動生物多樣性整合研究。


連絡人:台灣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 徐源泰教授02-3366-4850 tedshyu@ntu.edu.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雞音莊家G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