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之生態災難
圖1.珊瑚礁被譽為「海中的熱帶雨林」,只佔全球海洋面積0.2~0.5%
結論:
最有效率之3大生態體系依序是珊瑚礁,濕地,熱帶雨林,
人類對魚肉蛋奶需求量增加,已嚴重破壞此3大生態體系.
優先救此3大生態體系才能快速救地球激化與地球暖化,
也就是要少肉(魚.蛋.奶)多菜(果.豆.花)不吃牛羊(肉.奶.酪)
討論:
最有效率之生態體系是珊瑚礁,卻被拖網+毒魚+炸魚等捕魚技術破壞,
也被大量農耕(生產豬/雞/牛等飼料)之農藥與化肥殘留破壞!
以前過度放牧(牛+羊+馬:肉+奶+酪+皮毛)與農耕
(生產豬+狗+兔+雞+壓+鴿:肉+蛋+皮毛)使一般森林與草原變荒漠
現在肉蛋奶需求量增加,需求更多飼料,讓熱帶雨林也加速變荒漠.也讓濕地變農田或魚池等.
沒想到對魚需求量增加,更造成 最有效率之生態體系:珊瑚礁 加速消失,最後 也會讓漁獲量遽降!
濕地之紅樹林攔截陸地流失肥料,攔截不住就形成沿海藻類氾濫.
沒有過量化肥與農藥等殘餘的海岸,在充足陽光下就形成珊瑚礁.
吃過量的肉類已是許多致命疾病發生原因之一,
何不減少吃肉量(每天1個蛋+1兩魚+1兩肉+1小杯奶就已經過量),
救全民健康也救地球暖化!
辛聞齋藥:
*暖化威脅 「珊瑚礁大三角」 世紀末恐消失 2009-0514 中國時報
國際保育團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0513日警告:各國再不積極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
本世紀末全球氣候變化將導致東南亞海域的「珊瑚礁大三角」消失Coral Triangle,
當地漁業勢必無法存活,逾一億人的生計將受到嚴重影響。
WWF在印尼美娜多(萬鴉老)舉行「世界海洋會議」:橫跨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
、索羅門群島及東帝汶海域的「珊瑚礁大三角」,正受水溫、海平面和酸度上升威脅。
「珊瑚礁大三角」總面積570萬平方公里,佔全球珊瑚礁面積33%,珊瑚種類佔全球67%,
魚類則佔全球35%,是全球最重要的珊瑚礁區域,其生物多樣性堪稱「海洋中的亞馬遜雨林」。
過去40年「珊瑚礁大三角」已失去40%珊瑚礁及紅樹林。珊瑚礁一旦消失,除原本棲息的魚類
和其它物種將跟著消失,四處遷徙的鮪魚和海龜也可能因沒珊瑚礁可產卵而絕後。
珊瑚礁大三角消失,當地食物供應將減80%,危及逾1億人生計,許多沿海居民將被迫
遷往已擁擠不堪的城市謀生,澳洲、紐西蘭等鄰近國家也將面對數百萬非法移民湧入的威脅。
*全球1/5珊瑚礁已死 溫室廢氣為元兇2008/1211法新社
非政府組織「全球珊瑚礁監測網」Global Coral Reef MonitoringNetwork今天公佈研究報告,
全球將近1/5的珊瑚礁已經死亡,二氧化碳是主要兇手。
這份報告警告:不斷增加溫室效應氣體未來20-40年內,將造成許多仍存活的珊瑚死亡。
如果不大幅減少排放量,我們所知的珊瑚礁可能就會消失,大片珊瑚將絕跡。
聯合國本月1-12日召開會議,對簽署新氣候變遷全球協定磋商,這份報告是趁會議召開之便提出。
全球有5億人口仰賴珊瑚礁攝取食物和賺取觀光收益。
專家指出,珊瑚死亡有幾種原因,包括當地污染、過度捕魚和外來物種入侵。
溫室效應造成海洋溫度上升,及海洋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造成酸化,可能是珊瑚死亡的兩大因素。
*地球暖化使大多數珊瑚礁岌岌可危地球暖化使大多數珊瑚礁岌岌可危 2008/1027美國之音
美國斯坦福大學報告對世界各地珊瑚礁未來的前景做出悲觀預測:
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已經使得海水的含酸量大到再過幾十年珊瑚礁就有可能開始分解的程度。
即便制定出雄心勃勃的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各種計劃,恐怕也來不及挽救珊瑚礁。
全球各地所有排放出二氧化碳,其中1/3都被海洋吸收;二氧化碳和海水綜合以後,形成碳酸。
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政府宣佈要再拿出三千萬美元,來保護世界著名的“大堡礁”不受農業污染。
農業生產中各種殺蟲劑和廢渣都流入海水當中,大堡礁因此受到破壞。
影響『大堡礁』水質的因素有很多,已針對其中一些因素採取應對措施,尤其是針對人口增加、
污水處理等等。受化學物質污染最嚴重的地區,就是那些農作物生產最密集的地區。
環保組織對昆士蘭州政府保護大堡礁的規劃,表示歡迎。
農作物生產者則表示,他們已經採取了很多的措施,來控制污染物質的擴散。
大堡礁位於澳大利亞東北部海岸,綿延兩千多公里,堪稱世界生態環境中的一個壯觀,
它同時還給澳大利亞的旅遊業帶來億萬美元收入;每年都有大批的遊客到這裡潛水、或觀看海洋生物。
*珊瑚礁
珊瑚礁是石珊瑚動物形成結構。在深海和淺海中均有珊瑚礁存在。珊瑚礁爲蠕蟲、軟體動物、海綿
、棘皮和甲殼動物等提供生活環境。
珊瑚礁還是大洋帶的魚類的幼魚生長地。是1/4海洋魚類繁殖成長之所,有助於補充魚群的數量
典型的深水珊瑚礁位於水深200-1000米間,最深達3000米,40米以上沒發現這些珊瑚。
如:歐洲沿海從伊比利亞半島直到北角。
冷水珊瑚只很少幾種,卻是海扇、海綿、海蚯蚓、海星、蛇尾海星、海膽、甲殼類動物和多種魚蝦
的棲息場所。深水拖底拉網捕魚,可能會給這些生態系統巨大損害。深水拖網幾分鐘內破壞珊瑚礁。
熱帶珊瑚礁的珊瑚只在水溫高於20°C地區生存。與蟲黃藻共生
溫水珊瑚需充分陽光,生活在水深50米以上水中。位於北緯30°-南緯30°之間。
熱帶珊瑚礁面積60萬平方公里,每年堆積6.4億噸碳酸鹽。
全世界珊瑚礁總面積28~60萬平方公里,只佔全球海洋0.2~0.5%
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紅海、印度洋、東南亞和太平洋)92%面積。
東南亞32%面積,太平洋(澳大利亞)40.8%。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僅8%。
美國西岸和非洲西岸沒珊瑚礁,原因是上升的冷海流降低當地水溫。
從巴基斯坦到孟加拉國的南岸珊瑚礁也很少。南美洲東南海岸和孟加拉國
缺少珊瑚礁的原因是亞馬孫河和恒河有大量淡水入海。
世界上著名的珊瑚礁有:
澳大利亞的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
中美洲宏都拉斯的羅阿坦堡礁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珊瑚礁
埃及紅海海岸的珊瑚礁
人類是唯一威脅。陸地污染和過渡捕撈對這些生態系統造成威脅。
船隻拖網造成物理破壞。活魚貿易用少量氰化物和其他藥劑捕捉小魚。
氣候現象如厄爾尼諾現象和全球變暖造成過高水溫導致珊瑚白化。
目前全球珊瑚礁破壞速度加快,50年內全球70%珊瑚礁會消失。可能一大災難
學者研究各因素對珊瑚礁系統影響:海洋吸收二氧化碳,大氣層變化、
紫外線、海洋酸化、病毒、沙暴將病菌帶到遠海珊瑚礁、不同污染物等。
過去20年大量在海岸紅樹林由於造路、建築、機場海港、隧道等被破壞。
紅樹林能吸收許多陸地流失營養(藻類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赤潮。)
珊瑚礁需要營養少的海水,充分陽光。大量營養流入破壞其內部平衡。
海岸濕地的喪失和赤潮嚴重影響珊瑚礁所需要的水質的因素。
水質差的水也促進珊瑚蟲傳染病的傳播。
工業污染物中很常見的銅影響珊瑚蟲的生長。
由於北美和歐洲對珊瑚礁觀賞魚需求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用氰化物捕魚大增。
世界85%觀賞魚是在這地區捕取,幾乎用氰化物捕取。魚的死亡率90%。
氰化物對珊瑚礁生態系統的破壞也很大,它殺死珊瑚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
有時捕魚人還敲擊珊瑚礁來驚嚇魚,或破壞珊瑚礁來捕取藏在縫隙中的魚。
貧困是促使氰化物捕魚普及的重要原因。有些地區如菲律賓用氰化物捕活魚
非常普及且合法,當地40%的人只有依靠這樣的手段才能養活自己和家人。
另一種對珊瑚礁破壞巨大的捕魚方法是使用炸藥捕魚。
*泰國沿海珊瑚礁嚴重衰竭 2008/0315泰國世界日報新聞網
目前泰國沿海珊瑚礁面積144平方公里,但調查發現,近半沿海珊瑚礁嚴重衰竭,人為和自然因素
,可能使泰國永久失去美麗的沿海珊瑚資源,因此呼籲各方重視解決。
全國沿海珊瑚礁目前面臨嚴重威脅,已有40%的沿海和淺海珊瑚礁嚴重衰竭,珊瑚成片白化死亡,
僅剩下60%的珊瑚礁能勉強維持正常的生態。
珊瑚礁大面積衰退原因:人為的因素=觀光業過度開發,污染破壞珊瑚礁的生態環境。
全球暖化=洋流變化和海溫變化,也是造成淺海珊瑚大面積白化死亡的主要原因。
*熱帶雨林是全世界物種最豐富地方,只佔全球面積6%,有66%生物物種生長在這裏
*80年代以前國際不重視溼地生態,濕地常看起來是一片泥濘地,樹也不像熱帶雨林高大參天,
美學上又不像珊瑚礁那麼美
*沿海濕地和紅樹林也被認為是碳吸收最重要海洋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的紅樹林沼澤濕地
固定的碳是熱帶雨林的10倍。
*全球濕地容納7710億噸溫室氣體,佔地球碳總量1/5,相當於目前大氣層中所含碳的總量。
濕地:水窪地,沼澤、泥煤沼、河流三角洲、紅樹林、苔原、潟湖及河流氾濫平原。
這類地形佔地球陸地面積6%,儲存地球20%的碳。
全球25%的糧食來自濕地,濕地還具備淨化水源、補充地下含水層以及充當沿海地帶暴風雨
緩衝區等功能。
過去一世紀全球60%濕地遭破壞,大部分經排水後變成農業用地。其它如污染、築水壩及運河
、抽地下水、都市發展和泥煤開採,皆對濕地破壞。
氣候變化對濕地造成衝擊,和人為破壞比起來,算是小巫見大巫。
維護現有濕地,絕對要比日後才來重建濕地更便宜和更容易許多。
隨著地球變暖,濕地的水分可能蒸發,而海平面上升可能改變濕地的鹽分,或甚至徹底將濕地淹沒。
與其用人工防洪手段來對付地球暖化所帶來的更大規模、更頻密的洪澇災害以及暴風雨,
還不如將濕地復原來得有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