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棕熊:肉食?素食?



 




 


討論:


棕熊&消失的洞熊一樣,都是世界最大的陸地哺乳類動物,
卻被歸類為肉食,雜食,或素食,和人很像.


有些棕熊,原本加入森林,與其他肉食動物競爭吃肉,
但是等到草食動物被吃光,其他種類肉食動物遷移他鄉,
只有棕熊留了下來,且人丁興旺。原來它改吃草.


其實目前體積最大的陸地哺乳類動物-阿拉斯加棕熊,主食是素食-車前草.
這和貓熊只吃竹子很像.
只是最高大之動物,生長於寒冷之阿拉斯加,主食居然是蛋白質豐富的車前草.
果然是動物生存之智慧!


那麼,人也應該和棕熊一樣,能夠改變飲食習慣,由雜食回歸蔬食.
但是不要等到環境變遷,沒肉可吃,才去吃草,
應該要提前減少吃肉,避免環境惡化到進入冰河時期才對!


 


齋藥:


*吃素的棕熊2008-0513 2008年3期《家庭》月刊
 
廣大的沿海叢林,生活著鹿、野兔等食草動物;與它們相伴的還有虎、狼、豹等大型的食肉猛獸。
逐鹿叢林的戰役幾乎每天都在打響。經過幾年紛爭,終於塵埃落定,虎、狼、豹各據一方,佔據著大小不一的領地。
棕熊也聞風而來。
棕熊強悍的體格和驚人的蠻力讓它在與這些土著猛獸的爭鬥中,不落下風,並站穩了腳跟。
虎、狼、豹只能無奈地接受了這位不速之客。
種族繁盛讓猛獸們的數量與日俱增。幾年時光,食草動物幾乎被殺戳一空。
肉食動物的冬天也就此到來,由於難以捕獲到獵物,大量猛獸被餓死,虎、狼、豹們開始紛紛遷移他鄉……
只有棕熊留了下來,且人丁興旺。
科研人員對此驚訝不已。因為在此前他們對這片叢林已進行過搜索,幾乎看不到任何食草動物的蹤影。
這些棕熊是依靠什麼活下來的呢?接下來的觀察發現,令科研人員大吃一驚:棕熊竟然吃草!
是的,面對食物短缺的困境,棕熊沒有坐以待斃,它們改變了生活習慣,開始把生長在海邊嫩草作主食。
由於草的營養非常有限,它們每天必須像鹿一樣吃大量的鮮草,來維持身體對營養的需要。
偶而它們也會在海灘上吃些蚌蠣來改善伙食。這片叢林於棕熊而言,仍然是生存的樂園。
世界上的所謂絕境大都是自己製造出來的,因此,絕境重生的機會也必須由自己創造。
在生存環境無法依靠一己之力改變的情況下,適當地及時進行自我調整,絕境很可能就會變成順境!


 


*學動物過生活-棕熊 國家地理頻道2009/0213 商業週刊1107期


深入美洲陸上最大肉食動物-棕熊 的棲習地3週貼身記錄,原以為棕熊只吃肉,其實蛋白質豐富的車前草才是主食!
從肉食變雜食,甚至於更進化為素食,台北市動物園園長認為,這是為求生存演化之智慧!


 


*和阿拉斯加棕熊碰面 2003/0914民視新聞


阿拉斯加,是美國最大的一州,境內有數萬隻、陸上最大的肉食動物,阿拉斯加棕熊,
為當地增添不少原始野性的氣息,也為觀光業者賺進大把鈔票。


想遠離塵囂,來點不一樣的,何不和阿拉斯加棕熊碰個面吧。
公的阿拉斯加棕熊重達四百公斤以上,站起來三公尺高,是陸上最大的肉食動物。
想和這樣的龐然大物近距離對望,大概只有在美國阿拉斯加州才有可能。


每年夏天是鮭魚從海洋溯溪產卵的季節。大批魚群,吸引有阿拉斯加漁夫別稱的棕熊,來河畔捕魚,吃鮭魚大餐。
棕熊每天可以吃下相當於十萬卡路里的鮭魚,棕熊這樣拼命的吃,是要把自己養胖,好為冬眠做準備。
阿拉斯加的麥克尼爾河保育區,是世界上觀賞棕熊數一數二的地點。保育區每天只限十位遊客參觀,抽籤決定。


棕熊有厚實的肌肉,一巴掌下來就會要人命。棕熊不喜歡不速之客造訪,要出聲講話,讓牠們知道有人在附近。
不要一群人圍著棕熊看,由牠們來決定人和熊間的距離。


 


*熊在世上分佈廣泛,種類多,熊在世界上共7種;美洲黑熊、棕熊、眼鏡熊、北極熊、懶熊、馬來熊、亞洲黑熊。
熊在2500~1200 萬前中新世,由類似熊的祖先分化而成,具有大頭骨,短尾,壯健有力,嘴鼻似狗,眼小耳細,
爪大,走路時緩慢鬆弛等特徵的動物。熊具有勢力範圍,獨居,夜行性或半夜行性,為完全的雜食動物,雖屬食肉科
,但也吃植物性食物,如青草.樹根和硬殼果實之類。


除了棲息在溫暖的地區(北極熊除外)不會降低體溫獨特的熊型冬眠,智能高,壽命依種類不同而不同。
不同的熊,毛色和棲地大不相同。熊大部分棲息北方,同種類的熊,愈靠近南方的體型愈小。習性大同小異。


棕熊Kodiak:Grazzly Bear(灰熊),體毛尖端顏色較淺,也因此又稱灰熊。棕熊和灰熊指的都是同一類的熊
灰熊是由於當牠們年老時會長出灰色的毛而來的。在七種熊中,棕熊在熊科中分佈是最廣,
科學展覽 報告 探討熊體色的差異及其演化愈往北者,身軀愈大。涵括歐洲、亞洲到北美洲
,總共超過50 個亞種,棕熊可分為三支:包括阿拉斯加棕熊、歐洲和亞洲褐熊〈棕熊〉、北美西部的大灰熊。
牠們喜歡住在山區森林、開闊的草原或是大河谷地。勢力範圍達數十公里,獨居。
交配期4~6 月,懷孕期7~8月,通常是在過冬期的1~2 月內,生產兩胎。
初生的幼熊只有20 公分,但一年即成長20 公斤以上,壽命30年。



亞洲黑熊:有時被稱月牙熊
會在樹上作記號或排尿示知同伴,無特別勢力範圍,性情比棕熊溫馴,夜行性,獨居。
若是棲息在寒帶的亞洲黑熊冬眠其間會時常醒來。懷孕期6個月,冬眠中會生產兩胎。
幼小的亞洲黑熊在三年後,即有生殖能力,壽命15~30 年。分布在從阿富汗起至日本各島的山地森林中。
台灣黑熊也屬之,主要分佈在1000 公尺以上的濃密森林中,棲息於落葉樹林及樹叢至高山森。
體毛色黑,身體壯碩、掌粗厚、尾短、胸前有V字型的弧狀白帶,所以又稱「白喉熊」。



貓熊屬於"食肉目""貓熊科",貓熊科只有這一種動物,貓熊雖是食肉目動物,但牠以吃素為主。
貓熊是一種古老的動物,起源很早。牠本來是肉食性動物,現在卻進化成雜食性動物;
牠在形態構造上,以及生態和生理上都有不少轉變。裂齒退化,臼齒咀嚼面變寬,便於壓咬和嚼碎竹子。
貓熊只產在中國貓熊居住環境的特性是山高、谷深、樹茂、竹密。
中國大陸的貓熊Ailuropoda melanoleucus,是瀕臨絕種的熊類中最小的一種。早期因生理結構上的差異,
貓熊被視為跟浣熊科的小貓熊和浣熊為近親,但近年來的基因研究顯示它比較接近於熊科。


 



*科學家發現史前食肉巨獸“洞熊”的頭骨2008-0112


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近日稱,他們最近在羅馬尼亞發現穴居人時期的巨型食肉動物-洞熊頭骨。
洞熊是一種兇猛無比的史前巨獸,體型比現在的大灰熊還要大1/3,體重達1噸,曾是人類祖先面臨最大勁敵之一。


0107出版美國國家科學院刊:由美國、英國和德國等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公布最新發現。
該研究小組的科學家們稱,洞熊也是人類祖先最強勁的對手之一。
之前科學家們認為洞熊是一種食草動物,僅以漿果和草根為食,給人一種溫順的印象。
喀爾巴阡山脈發現的洞熊骨頭表明,是一種兇猛食肉動物,甚至還會吃人。
洞熊得名於其骨骼發現地-洞穴。2萬年前就已滅絕,當時地球上大部分地區都為冰所覆蓋。
過去30年間,有關洞熊頭骨、頜骨和牙齒的研究表明,洞熊很可能是一種食草動物。
中歐和西歐洞熊的骨頭也都符合食草動物的骨骼特點,如氮15水平較低。
氮15的原子核中的中子比氮14多1個。
進食過程中,動物會在體內不斷積聚氮15,相對食草動物而言,食肉動物體內氮15的積聚要多許多。
黑熊和棕熊都是雜食動物,盡管一些洞熊可能大部分是草食動物,但是也可能有一部分是肉食動物。
羅馬尼亞喀爾巴阡山脈西南角發現洞熊骨頭是兇猛食肉動物,因為骨頭中的氮15水平非常高。


最新發現:這些洞熊可能跟棕熊等雜食動物一樣,在當時與人類和其它肉食動物,如鬣狗、狼和洞獅競爭過肉類食物。
如果我們能夠發現其它肉食洞熊,就可以對該地區其它遺址發掘出的洞熊進行研究,確定為何當其它洞熊是草食動物
時,這裏的洞熊卻是肉食動物。
洞熊可能曾捕食過魚類,甚至可能曾一度是熊熊自相殘殺。此次發現也解釋為何在這些遠古洞穴中
發現人類和穴居人。這些行為常被解釋成為某種儀式或象徵性行為,我猜測洞熊曾經是人類強勁的對手。


洞熊的生存壽命約20年,人類的祖先憑借著智慧,破壞這些兇猛動物的居住環境,將它們逐出洞穴,趕往深山。
10000年前,歐洲最後的洞熊在現今南斯拉夫山區被人類殘殺,其屍骨化石上留有人類矛頭的清晰痕跡。
石器時代的一些石頭建築上,我們可以看見不少洞熊類的頭蓋骨作為構件,洞熊由于其龐大的體型,
更成為有制造工具能力的人類所最為看重的獵取目標,它似乎成為當時年輕武士、獵手們體驗勇敢的最好實驗品。
洞熊類頭骨在歐洲、亞洲的許多山洞附近都有發現。在有的地方,它們的頭骨被當作龍的頭骨,引起許多地方傳說。
在奧地利一頭被稱為龍的雕刻,其形象就明顯來源於洞熊的頭骨,其雕刻時間大概為公元1400年。


洞熊的消失是一個跨越數千年的逐漸過程,雖然人熊間對洞的反復爭奪的時間要比這長得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雞音莊家G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