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圍牆倒塌 事件真相:



圖1. 圍牆背後還有持槍警衛, 防範嚴密!


 


簡評:


昨晚看到電視(可能是Discovery Chanel)談到柏林圍牆倒塌 事件真相


簡單的說, 1989-1109之前是暗潮洶湧,正邪交鋒!
強硬派政府領導者換成溫和派,但是引起軍方強硬派不滿!
軍方多日以前大力訓練許多軍隊 去防範暴民,以發生暴動民眾為假想敵, 實際演練對抗術


1109當晚配發鎮暴守衛之彈藥 居然比第二次世界大戰還多2.5倍,足以殺光全柏林之市民!



1109當晚政府宣佈東德人民立即可以自由旅行後2小時,大量防暴民軍隊仍然陸續進駐
守衛之軍方無人知道圍牆(邊界)已經開放之消息,


且軍方連絡電話線入業後突然滿載不通


當軍方準備執行命令保衛邊境防線,大量平民想要自由進出東西柏林,血腥戰爭一觸即發!


幸好有人丟給軍方一份快報:政府宣佈東德邊界已經開放,守衛選擇放棄執行上級舊有命令,
1109柏林圍牆倒塌事件 才和平落幕!



感謝大量東德守衛指揮者, 冒軍人抗命會殺頭危險, 選擇尊重自由和平,


否則1989-1109又是另外一件天安門64血案之翻版(將有數十萬民眾被屠殺)!


 


 



圖2. 柏林圍牆倒塌 事件真相無人知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次大戰以後,德國和柏林被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區。1949年,蘇聯佔領區成立東德,首都定在東柏林,而美英法佔領區成立西德,首都設在波恩直到兩德統一為止。


美英法蘇的佔領協定保證西德和西柏林之間的空中走廊暢通。


最初柏林市民是能在各區之間自由活動,但隨著冷戰緊張氣氛提升,為防止東德人逃到西德,造成東德嚴重缺少工人,1952年東西柏林的邊界開始關閉。1949~1961年約250萬東德人冒著被東德邊防射殺的危險逃入西柏林。


柏林圍牆在1961年8月13日開始建造,一開始只是鐵絲網,後來被大量換成真正的圍牆。東德稱此圍牆爲“反法西斯防衛牆”,但多數西方國家認爲建圍牆的真正目的是禁止東德人逃入西柏林。


柏林牆與朝鮮半島上的“三八”水泥牆一樣,均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產物


柏林圍牆超過155公里長,約3~4公尺高!在該牆建立後,有人採用跳樓、挖地道、游泳等方式翻越柏林牆,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傷。


1987年6月12日,美國總統雷根在布蘭登堡門發表演說,建議當時的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拆掉柏林圍牆。


柏林圍牆倒塌 事件之官方說法是:
1989年11月9日,新東德政府開始計劃放鬆對東德人民的旅遊限制,但由於當時東德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君特·沙博夫斯基Günter Schabowski對上級命令的誤解,錯誤地宣佈柏林圍牆即將開放,導致數以萬計的市民走上街頭,拆毀圍牆,整個德國陷入極度興奮狀態。此事件也稱爲“柏林圍牆倒塌”,雖然圍牆不是自己結構倒塌,而是被人爲拆除。當時的柏林人爬上柏林圍牆,並且在上面塗鴉,拆下建材當成紀念品。11個月後,兩德終於統一,成為“柏林圍牆倒塌”後的最高潮。



1989東德發生事件真相:


1007東德成立40周年慶祝。受邀來東柏林參加慶典戈爾巴喬夫:誰來得太晚就要受生活的懲罰。對示威者施加暴力,無數人被捕;


1018東德社會主義統一黨總書記昂納克下臺,克倫茨接任;


1024昂納克被解除國家和國防委員會主席職位、克倫茨接任;


1027當局大赦東德民主共和國潛逃犯和示威遊行者,重新評價1007流血事件並調查當日負責首都安全的有關部門;


1104上百萬人聚集于東柏林亞歷山大廣場示威;


1107以Willi Stoph 為首的東德部長會議全體辭職;


1108東德社會主義統一黨政治局全體辭職;西德總理科爾在西德議會作時局分析報告提到,如東德政府放棄一黨專制、實行改革,西德政府將提供廣泛的經濟援助;


1109新選的政治局成員之一Schabowski宣佈:開放所有東德通向西德以及西柏林的邊境;


1201東德人民議會取消東德憲法中有關東德社會主義統一黨(共産党)領導一切的條文;


1203因其不久前曾祝賀北京政府六·四鎮壓成功,東德社會主義統一黨主席克倫茨及其他党領導人不得不全體辭職;


1204昂納克和原東德國家安全部部長 Mielke及其他11位東德共產黨重要人物被開除出東德社會主義統一黨;東德國防委員會遭解散;


1206東德國家主席克倫茨辭職;


1207反對黨進入政府,圓桌會議成立。


40年統治的東德共產黨就是在1989年11月完結。而1109東德開放其和西德接壤的邊境則標誌著和平革命的勝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雞音莊家G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