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身心靈合一



圖1.歷史研究  (上、下兩冊)
湯恩比Arnold J. Toynbee譯者:陳曉林


桂冠出版.1978.8
遠流出版.1996年一版三刷


 



圖2. 歷史的研究 另一譯本 譯者:林綠
出版社:源成文化1978年


 


討論:


歷史研究分析31種文明模式.


可惜只研究精神層面,介於心與靈之間
忽略身心靈3者均衡發展的重要,
更忽視飲食對身心靈3者的巨大影響,
也無法為人類文明將全面滅絕提供答案.


希望天佑人類文明,
人類也能夠自救以求天助.
就從每個人的身心靈均衡發展開始!
就從最基本的 正確飲食(無肉魚蛋奶),運動(有氧汗喘悸),作息(早睡),大笑 開始!


 


齋藥:


*湯恩比2007/0128阿文的書房


在眾多歷史學家當中,我最喜歡湯恩比以「挑戰與回應」來解讀文明進步的原因,
很認同他主張歷史研究應以文明為單元研究,而不應該以國家為單元。
東亞大陸的「核心文明」是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用「黃河文明」稱之。
日本、韓國、越南、大理等是屬於受核心文明左右的「邊陲文明」。
寶島四百年前只有南島文明,平地(平埔族)+山地(高山族)。首先來自福建閩族移入,成為現在島上最大族群。


文明的發展會受到壓力,也就是演化競爭,最終發展出自己文明,或被消滅(同化或滅亡)。
競爭就是湯恩比所指的一種挑戰,回應的成敗就是文明的興衰。
閩文明的興衰就看如何回應黃河文明的挑戰。
21世紀還有已經以光速越過國界的全球化挑戰。
文明是有機體,文明的接觸自然而然產生比較,除了競爭(達爾文主義)之外還有吸引力(模仿)。
美國之於英國是文明競逐的結果,邊陲文明終究要選擇學習(依附)一個核心文明發展,
黃河文明真的那麼難以接受?其實也不盡然,
果真如此,剩下只有一個西方文明,星加坡是個例子。 


History源自希臘語「得知」,我們將何去何從?
如果知道怎麼回事,因應之道:回應,就是歷史軌跡。


湯恩比在他曠世鉅作「歷史研究」序文最後說:
只要人類繼續存在,則人類歷史、或任何其他的人類活動,便都不可能獲得確定。
只要本書能使讀者對艱苦萬狀,但又極端迷人的人類歷史滄桑流衍,採取廣大包容看法,目的就已達成。


歷史研究  (上、下兩冊)
湯恩比Arnold J. Toynbee譯者:陳曉林
遠流出版。1996年一版三刷


評論:


文明並非競爭 & 模仿,
而是 自立式 適應 & 選擇性 融合.


要有正確均衡飲食(蔬果豆穀花)+運動+休息 來建立健康身體!
要有適當心情轉換(喜怒哀憂感) 來讓自己身心保持最佳狀況,並且了解&轉換別人心情.
要有合適人生信念 來讓自己心靈保持最佳狀況,並且了解&轉換別人心靈.



 
*湯恩比的挑戰與回應之聯想2006/0302


20世紀最出名歷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J. Toynbee,歷史研究英文版12本鉅著,中文版也有兩大本【歷史研究】
,翻譯者陳曉林(東海大學老師)。
湯恩比曾以《挑戰與回應》Challenge and Response理論的觀念,詮釋對人類各大文明興衰輪替的卓越見解。
人們面對挑戰時的因應是否有足夠的創造力和適應性,來回應對世代的挑戰,就決定一個文明前途。
國家、社會、文明或團體,何嘗不是如此?


他給埃及、敘利亞、印度和中華,還有一些滅亡的文明,共31種文明模式為樣本來研究歷史的演進與過程。
這31種文明社會,大半已死,
現存僅基督教,東正教及其支系俄羅斯、伊斯蘭、印度、中國及其支系日本與朝鮮,及其他三個滯固文明。
除基督教文明外,其餘都正在解体當中。就連基督教文明,今天也呈現衰退的徵兆。


文化是什麼?
文明與文化常常有人不能分清楚,文明常指國家建築、經濟與軍事的層次,
而文化是文學心靈的的描述,語言的表達,哲學的意義。
文化或文明就是人類求生存、求壯大的工具。
文明若不能接受挑戰,文化跟不上時代腳步,國家必然被人超越,或被滅亡而另一個朝代就來取代它


他認為文明社會的結構主要由政治、經濟和文化三個層面所組成,文化是文明社會的精髓。
文化是某一文明社會特有精神活動,以宗教信仰為基礎的“價值體系”。
教會應該走在時代的尖端,面對許多挑戰:思想領導、行為模式、思潮轉化、人際關係、倫理道德建立
,對當代的回應是什麼?
歷史哲學家看一個文明(文化)價值,不在乎它創造多少財富/技術/土地/民族。
湯恩比從31種文明,擷出精闢結論:宗教信仰才是能夠成為歷史的導航員。


評論:


宗教信仰必須結合當代人類身心靈狀況,才不致於衰亡!
例如:20世紀企業化飼養家禽家畜,巨大改變人類飲食內容,最後巨大衝擊人類身心靈每一層面,
卻罕見有宗教信仰出面糾正!


飲食內容比率巨增的肉類(肉魚蛋奶),油炸類,以及咖啡/巧克力/糖等類似煙酒毒食品,
帶來後遺症已經攀升並佔據各國人類十大死亡原因排行板,卻無主流宗教提出糾正.
其他後遺症包括:雨林+濕地+珊瑚礁+森林+草原變成荒漠;動物滅絕,氣候激化&暖化.


自殺等也高居精神疾病排行板前十大,
與各國人類十大死亡原因排行板一樣,
科學(西方近代主流醫學)對此二者策略無效,
傳統宗教信仰也一樣對此潮流無奈.


正是融合型&新興的宗教信仰當道時機,
也是 非西方近代主流醫學 復興 機會.


只是要負擔人類所有文明衰亡責任,還是須要全體人類熱情參與,才有生機.


 


*三種類型的文明2003/0117杜車別赫


應用熱力學及能量定律,探測太空的天體物理學家能夠將文明分3種類型,依據使用能量方式。


俄羅斯天文學家尼古拉.克達舍夫和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家弗裏曼.戴森定義第1類文明,第2類文明和第3類文明。


其實應該是四種文明,因為人類現在文明離三類文明中任何一種都相差甚遠,可以稱之第0類文明。


現在人類用死亡植物(煤和原油)給機器提供動力。
22世紀如果人類還沒有滅亡,人類將由0類文明進入第1類文明。


第1類文明是掌握所有形式行星能量文明。能改變天氣,提煉海洋物質,或從星球中心提取能量,
能量需求如此巨大,須利用這個行星潛在資源以獲取能量。
在如此龐大的規模管理和利用資源,要求行星成員以精心設計方式溝通,以實現高水準合作。達到真正行星文明
,即代表其起源的宗教,民族,國家,道德全部消亡的文明。


第2類文明掌握星系能量。能量需求更加巨大,耗盡行星的資源後,須利用太陽來驅動機器。
這種文明通過太陽周圍建造巨大球體,使其產生全部能量得到利用。也可能開始到附近的恒星系統探險移民。


第3類文明已耗盡單個恒星產生能量。須到達鄰近的恒星系統或星團,最終演進成為一種銀河系文明。
他們在整個星系中利用若干個“太陽系”以獲取能量。


《星際旅行》描述行星聯盟可能達到第2類文明的起始水平。因為他們剛能燃燒太陽和到附近的幾個恒星系中殖民。


在文明演化的過程中最危險的是從第0類文明轉向第1類文明。
第0類文明就象一個被寵壞的小孩,不能控制住脾氣的爆發,這可能會毀壞他自己。
殘忍的派別主義者、基要主義者、民族主義者以及過去幾千年的種族仇恨,仍然縈繞著它那不成熟的歷史。
鈾的發現可能使人類被核武器毀滅,化學工業的建立可能使環境被毒物污染,並且破壞形成生命的大氣層。
如果能避開各種星球災難,並且完成政治革命和相應的科學革命(分子生物革命,電腦革命和量子革命),
上升到第一類文明即行星文明的道路就會鋪平。


當文明達到第1類文明時,政治出現了前所未有穩定性。第一類文明必然是一種行星文明
,行星文明能決定性的影響能量和資源在行星的流動。如:從海洋、大氣和行星內部中獲取部分能量。
對行星資源的充分使用將足以改變行星氣候,征服行星海洋。颶風釋放能量比一百顆氫彈還多,
今天控制氣候仍舊不太可能。第1類文明在高度合作下,將完全具備了控制氣候和消除星球環境威脅的能力。
第1類文明能量消耗是0類文明一百億倍。
隨著時間推移,第1類文明將會發展出行星交流系統,行星文化和行星經濟,社會將通過暫態交流連接起來,
且可向行星或者附近的恒星發送小型開發器,建立小型居住楓。
第1類文明的生物意義上的進化將趨於終止,科技發展使不同基因的個體生存和繁殖後代的機率同化必然結果
,而這也意味著進化將以一種完全不同的形式在更高的層次上展開。
但第1類文明仍舊十分脆弱,不能承受天文和環境的災難。


不過當文明達到第2類階段時,就不會死亡,它將和宇宙同在。
自然的任何物體都不可能用物理方法毀滅掉第2類文明。第二類文明依靠其技術力量,能承受大量天文或生態災難。
通過使太空中任何可能撞擊行星宇宙廢墟發生偏離,就能避免潛在災難性的流星或彗星撞擊。
依賴改變氣候;控制極冠附近的噴流或對行星旋轉作可能的微小紡調整,來避開冰川時代需要幾千年的時間。
第2類文明可能遇到的最大的危險是附近超新星的爆發(比如太陽死亡時),它突然爆發出致命的X射線
會烤焦附近的行星。但是通過檢測所在星系的恒星,當發現這個星系的恒星正在死亡時,
可以有幾百年的時間來建造太空船,將人們運到別的太陽系的殖民地上。
第2類文明能量需求太大,不是被動通過太陽能接受器獲得太陽光,而是主動向太陽發送巨型太空船將太陽能
直接運回自己的行星。


從第2類文明向第3類文明的轉變需要更多的時間,進化依賴於對星際旅行的控制這一極其困難的任務。
好萊塢讚美率領勇敢的開拓者去尋找外星人和適合居住紡行星的英雄船長們,這可能是開發星系最無效辦法,
第3類文明尋找有望移民的恒星系的最簡單的辦法:向太空中發送數千個探測器,
這些小機器人探測器將著落在遙遠恒星系的衛星上,並建造能自我複製機器人工廠。
利用從大氣和土壤中提取出的化學物質,機器人工廠可以生產出幾千個複製品,
他們將飛往深層太空去搜尋更多的恒星系。這個過程可以無限重復、重復一次的數目是探測器數量幾千倍。
通過這種方法,在最短的時間內可能會分析完數百萬個恒星系。
(有了探測器才有電影2001年和2010年中的大磐石)
人工智慧與生物技術的結合可能會形成一個理想的探測器。這種先進的探測器無論怎麼說都是種生物體,
能夠自我修復,在遙遠衛星冰凍表面尋找“食物”,而且生出幾千隻“小雞”來繼續開發星系。
它具有生物體所有的功能。它的人工智力很高,可以執行基本的任務,並能總攬全局獨立作出決定。
它還有感情,有助於在太空中發揮作用。它在避開危險之前能感覺到“疼痛”。
在遙遠的衛星上補足能量後能體會到舒服,在看到後代時會體驗到“做母親的滋味”,
在完成基本任務後會覺得高興並有一種成就感。


如果第三類文明以0.5倍光速發射這些探測器,就可等待感興趣恒星系的信號源源不斷而來。
一千年裏,探測器可以將500光年內所有恒星系地形繪製出來。
10萬年裏,探測器可將銀河系中正好一半的恒星開採完畢。這些馮.諾依曼探測器效率很高,
第3類文明能很快確定哪個恒星系適合移民。


對於先進文明,利用撕開太空和時間組織所須能量“普朗克能量“可能更具雄心。
雖然這種能量超出第0類文明能力範圍,卻在成熟第1類或更高類型的文明能力範圍之內。
這類文明能量輸出是第0類文明的10的11次方到21次方倍。
對能量輸出如此巨大的文明,在太空中鑿洞是可能(蟲洞),可能登上恒星來創建星系文明
及使用緯度窗口而不是笨拙的星際飛船來開發未知世界,提供了最有效的方法。


評論:


行星成員不僅是人類,包括動物,植物,甚至於礦物! 彼此應該互相了解感受,走向一致目標!


能量也不僅是物質轉換的能量,還有 愛心 與 心靈 的能量.


目前人類也許連第0類文明都未達到!
第0類文明應該是整體族群同心協力,
身心靈3者一體;
動物,植物,礦物一體;
物質能量,愛心能量 與 心靈能量一體.


如果農夫栽植植物,使用不安全的農藥來確保收成,卻傷害吃的人,就是不道德!
如果農夫飼養動物,使用不安全的藥物來確保肉魚蛋奶存活,卻傷害吃的人,不規矩!
如果食品廠商生產食品,使用不安全的添加物來確保美味,卻傷害吃的人,沒良心!
如果一族群發生以上三者之一,卻無法根絕,不和諧!


爭權奪利應該不害人或是動物!
政府/政客應該立法阻止 類似以上3者族群不同心協力的情節發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雞音莊家G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